「释迦牟尼」前正觉山苦行洞:玄奘大师亲见佛陀苦行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前正觉山苦行洞:玄奘大师亲见佛陀苦行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前正觉山苦行洞:玄奘大师亲见佛陀苦行像
从苦行林山上眺望
尼连禅河(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佛陀苦行像(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摩揭陀国方圆五千余里。城中居民不多。气候炎热。土地肥沃。适宜庄稼生长。其中有一种特异的稻谷。颗粒粗大。色香味俱佳。当地人称之为“供大人米”。当地民风朴实。重视学问。尊敬佛法。有五十多所寺院。一万多位僧徒。多数崇尚大乘教法。也有几十所外道庙宇。信徒很多。
玄奘大师曾在摩揭陀国巡礼了一连串佛陀苦修及成道的遗迹。包括苦行林、尼连禅河、前正觉山、菩提树和金刚座等。
当时恒河的南岸有一座旧城。方圆七十余里。虽然荒芜很久。但基址还在。此地因王宫中有很多香花。所以最早称为香花宫城。后来改名为波吒厘子城。从旧城向西南走四百余里。有一座大山。大山西北三十余里的山坡上有一所寺院。寺院背靠山岭。台基高大。楼阁峙立在悬崖边。寺内有五十多位僧人。都学习大乘佛法。这里是德慧菩萨降服外道的地方。从寺院向西南走四、五十里。渡过尼连禅河便抵达迦耶城(即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市。佛陀成道地菩提伽耶即位于伽耶市郊)。城西南五六里是迦耶山。从迦耶山向东南渡过大河便是前正觉山。从此向西南走十四五里。就到了菩提树。菩提树周围有砖砌成的围墙。
这些遗迹相隔不远。可一路寻访到。
前正觉山由一群小山峦组成。是典型的火成岩地区。但形成年代较短。所呈现的是灰、黄色砂岩。表面风化严重。佛在世时期。此处大地曾震动摇晃。地壳运动频繁。这与现实地质状况相符。山上没有树木。甚至连草也极少。基本是凸显的石山。这一带属于平原区。即使小山丘也不易见到。所以从河边遥望此山。极为醒目。
前正觉山上的龙洞。相传为佛陀降伏毒龙并留影的“留影窟”(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当年释迦太子在到达金刚座前。路过前正觉山。仰观此山非常幽静。便欲在此证得正觉。但刚到山顶。便大地震动。山体倾摇。山神惶惧。告诉太子:“这里不是成等正觉之福地。如果滞留于此入金刚定。大地将会震陷。山也会倾覆。”于是。太子由西南下山。半山处背向山岩面对深涧的地方有一座石窟(即苦行洞)。太子便在此结坐。这时大地再次震动。净居天在空中告诉太子:“这里不是如来成就正觉之处。距此十四五里。离苦行林不远的菩提伽耶有毕钵罗树。其下有金刚座。是过去未来诸佛成正等正觉之处。恳请菩萨前往。”太子刚起座。洞中的龙请求说:“此清净地是证明您成道的地方。请慈悲方便。不要忘怀。”太子已经知道这里不是成佛之地。为了使龙满愿。在石壁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后便前往菩提伽耶。
现在人们提起前正觉山的遗址。主要指半山腰的石洞和其旁的台地。这里生长着多种热带植物。包括菩提树、娑罗树、大小叶榕树、椰树和一些不知名的灌木。尼泊尔和印度山林中到处可见的黑叶猴(长臂猿)和猕猴。在这儿也有一大群。约上百只。调皮可爱。每当有人上山时。它们便主动跑来讨东西吃。我们在台地上发现了一些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庙宇。当你
苦行洞洞口狭窄。只容一人进出。进入后方觉宽敞。能同时容纳七八人禅坐
洞内佛像身高与真人相近。是仿照巴基斯坦拉赫尔国立博物馆收藏的公元2世纪所造的佛陀苦行像塑造的。近看塑像。佛陀由于长期的苦行而身体羸瘦。肋骨突出。肌肤泛起了皱纹。手臂与下肢上看得出血管与肌腱。眼窝深陷。腹部凹陷。整座佛像栩栩如生。刻划出了六年中释迦太子为追求真理而苦行的形象。感人
尼连禅河边(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佛陀在尼连禅河洗浴后。牧羊女苏嘉塔以乳糜供养了佛陀。这里就是苏嘉塔之丘。阿育王曾在此建塔纪念苏嘉塔。(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重影)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1/213916.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前正觉山苦行洞:玄奘大师亲见佛陀苦行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前正觉山苦行洞:玄奘大师亲见佛陀苦行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3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