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释迦牟尼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摘自《药师经》
在佛经中,佛祖有多种名号:如来、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等,“药师佛”也是佛祖的名号之一,而《药师经》是一部大乘重要经典,因文字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很广。它的全名叫《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唐代三藏法师玄奘奉诏翻译的。《西游记》里的唐僧就是以玄奘为原型塑造的艺术形象。
在《药师经》中,记录了佛祖成佛之前所发的十二个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这句话,是佛祖的第三大愿,其含意是:希望我将来成佛时,用无量无边的智能和能力,使一切众生得到无尽的享受,在物质上没有任何缺乏。
佛祖的其他十一个大愿,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宗旨都是要以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痛苦、引导众生成佛为志愿。如南怀瑾大师所说:“药师佛所发的十二大愿,总归一句话,是‘令诸有情,所求皆得’,要使所有的众生所求都能如愿。这是当初药师佛学佛修行的动机。”
佛祖为什么要发此大愿呢?因为成就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都需要受到梦想的激发,都需要一个高尚动机。以造福众生为动机,不仅是品德要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客观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motivation)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动机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与生理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生来就具有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物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温冷、解除痛苦等。第二类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可称为继发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等。包括友谊、爱情、亲和、归属、认可、独立、成就、赞许等。
心理学家还认为,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原因。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决定行为。强烈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能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你会有意识地去做与目标有关的事,而回避那些跟目标无关的事。因为用心专一,成效自然更大。如果一个人具有强烈的为社会大众造福的高尚动机,他就会不辞艰辛、不计得失、不顾利害,全力以赴,焕发出全部潜能,创造常人望尘莫及的价值。
南朝时期,中国出了一个维摩诘式的奇人——傅大士。大士,是佛家对“菩萨”一词义译的简称,比如观音菩萨有时也被称作观音大士。傅大士凭什么与观音菩萨同列呢?主要是靠轰轰烈烈的善行,而不是佛法修为。
傅大士本名傅翕,二十四岁时,经达摩大师指点而开悟。但他不愿出家为僧,而愿意在凡世救度大众。他说:“熔炉之所钝铁多,良医门前病人多。度化众生,才是我的当务之急,何必耽溺于天堂佛国之乐呢?”后来,他举家搬到河南嵩山,边修佛道边行善事。
有一天,傅大士发现自己开垦的田地里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1/32219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30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