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第一次住进寺院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第一次住进寺院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一次住进寺院
十月十七日,天气晴朗和暖,我和同事去了邢台玉泉寺。这是我第一次住进寺庙,感受人间净土的气息和氛围;也是我第一次与法师近距离接触,感受智慧和慈悲。
走出邢台火车站,一眼就望见了崇朗法师。在熙攘的站前广场上,法师穿着僧衣,在世俗的人群里格外醒目。法师是专门来接我们的。
好像明了我们内心隐隐的愿望,师父首先带我们去了邢台大开元寺。每跨一道门槛,每进一个殿堂,朗师都耐心细致地给我们讲解。我是槛外人,生怕冒犯规矩,一路只好谨言轻步。好像能够读懂人心,朗师把我心中好奇、疑惑的地方几乎都进行了讲解:大开元寺的结构格局、历史变迁等,尤其详细讲解了净慧老和尚的弘法功业—大开元寺里有净慧老和尚的生平事迹图片展览。
回到位于皇寺镇的玉泉寺,已是下午了。做完晚课,朗师带我们去看皇寺村的石桥。
出寺门,往南,左拐,一条窄窄的河道穿过民居蜿蜒而去。两边河岸用石头垒砌。河水很浅很浅,几乎不能完全淹过河床,但仍能听到哗哗的声音,证明这河水是流动的活水。朗师说,河水来自寺门前的龙泉池,龙泉池水来自西边的山泉。山泉常年不枯,河底也就常年不涸。沿着河边走去,不时有女人在河边洗衣。夕阳的余晖给流水以及浣洗的妇人镀上了一层和暖的金光。还有河岸上的虬曲老树,也披着夕阳熠熠的光亮。
走过几座石桥,七曲八拐,我们走进了一处年代久远的石头院落。层层迭迭,出出进进,院落连绵曲折。法师介绍说,它是晋商的遗留,有上百年的历史。当年,这里是晋商走向京津的必由之路。
在其中一处逼仄的四合院里,我们见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朗师告诉我们,老婆婆一心向善,生活非常简朴,体格也远比常人要健旺得多。果然,老婆婆虽已八十有余,但依然脊背挺拔,耳聪目明。婆婆正在屋檐下做饭,脚底下堆放着北瓜土豆之类。见我们到来,赶紧把我们领进屋里面。屋里黑黢黢的,一丬土炕,一个长沙发,一条老旧的古时的长几,紧挨长几的老旧的四方桌子上供奉着菩萨,菩萨前的香炉里,似乎还有温热。这是全部的家当,剩余的空间就只够一两人转身了。窗户是糊着窗纸的木棂格子窗。屋顶的木檩木椽已近黝黑的颜色。除了屋顶垂挂的一盏昏黄的电灯外,找不到任何现代的气息。由于房屋老旧,门窗都不严实。朗师说,虽然屋里有煤火,但并不过炕。冬天土炕冰凉,老人家就每晚睡在沙发上,也不盖被子,直接和衣而睡。土炕上几件花色鲜艳的棉袄棉裤,给屋子增添了几分生动活泼。那针脚细密的棉袄棉裤是老人给重孙子做的。
老人常常给寺里做针线活,朗师穿的芒鞋就是老人家做的。朗师说,老人家做的鞋子,比别人做的穿着要舒服多了,看起来也特别美观。老人却说,师父常常念着她,常常来看她。
老人的生活自给自足,每月的花费才三十元。秋季,老人去山上摘酸枣,然后背到集市上卖掉,一年总共能卖五六百块钱呢!转身出去另一个院子里,住着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婆婆,和老人是妯娌。九十多岁的老婆婆平时也很硬朗,只是这几日身体稍稍不适,早早地睡下了。每顿饭都是老人做好了,和九十多岁的妯娌一起吃。俩人从不拌嘴。
老人的子孙们都已搬到外面,建起了自己的新房。几出几进的大宅子,就只有两位耄耋老人留守。
告别老人,又转上一座石桥。朗师介绍说,这座桥是王家人自己修建的,因为当时的王家人口众多,业务繁忙,为自己方便,也为不打搅邻里,就自己修建了它。我驻足桥上,眼前浮现出长袍马褂的王家人,昂昂然地来了又去了。那千层底的布鞋踏在坚实的桥面上,步履稳健而匆促。他们早出晚归,悄然无声,在别人熟睡的梦呓和轻鼾里,不断地回归又不断地出发。他们并不使强用狠,不欺瞒哄骗,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做着大生意。否则,我们见过的这位老人,何以如此至简至善呢!
大道至简,大爱无声。法师和老人不宣扬不矫饰,仁爱慈悲,以最简单的方式过最健康的生活。
晚上,朗师给我们讲解了“缘”、“空”、“因果”等佛家理念。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娓娓道来。使我对一向敬而远之的佛家思想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原来,一直以为自己人情练达,能够看得开,放得下,从容悠游;也一直以为自己品行高端,能够与人为善,宽容淳厚。可是,与崇朗法师一席谈,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滑堕到了一个“小”字里面,却还在洋洋自得。
崇朗法师的QQ签名是“随缘”。我说,出家人都讲缘分吧?这缘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法师说,比如,我们一见面,就互相觉得面善,互相很喜悦,都有交谈下去的兴趣,这就叫做“缘分”或者“善缘”。而有些人,我们第一次见
原来以为,佛家所说的空,即是虚无,或说无意义。人活在世上,终究要死,所以
崇朗法师说,关于因果,世人看得太浅近。以为恶人恶行必当下报应,善人善行也必当下得福。如果看到恶人当道,善人遇难,就抱怨因果不灵验,并因而失去对佛教的信心。
我说,是啊!坏人常常有好运,好像天忘了报应,这是因为坏人无羞耻心,不守道德规范,缺少道德底线,吃得香睡得好。但坏人终究下场难堪,因为他养成的坏的行为习惯已经完全背离了世事的规则,与大众的美善标准完全相左,甚至激烈冲突。
法师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善恶因果并不在眼下鼻尖处,而在于一生,甚至来生、子孙。
听起来似乎很玄妙,但仔细揣摩,又何尝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或恶的思想和行为习惯,都会耳濡目染,从而根脉相传,所以就有了前世今生的因果关联。
原以为佛教思想很深奥,很遥远,玄之又玄。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里。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1/325195.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第一次住进寺院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第一次住进寺院;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2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