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佛陀故事会:轻视他人造口业 一句戏言堕五百世猴身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4-10 15:4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佛陀故事会:轻视他人造口业 一句戏言堕五百世猴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佛陀故事会:轻视他人造口业 一句戏言堕五百世猴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陀故事会:轻视他人造口业 一句戏言堕五百世猴身


释迦牟尼-佛陀故事会:轻视他人造口业 一句戏言堕五百世猴身
释迦牟尼-佛陀故事会:轻视他人造口业 一句戏言堕五百世猴身

有时候一句戏言、玩笑话语,也是会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图片来源:资料图)
佛在世时,有一群婆罗门教徒行于树林、溪边(婆罗门教的修行方法不是拜火就是修水行),这群修水行的外道者,在溪边的树林中看到一群弥猴在水边戏水、在林中跳跃,他们心中想著:“人与畜生究竟造了什么业,而生为人、生为畜生?”心念转动,就互相议论研

佛教鸽子军的故事

究。
这时候,他们远远地看到佛陀,威仪庄严、形态安详地延著山路向他们走近。这些修水行的外道者立即离开溪边,来到佛陀的面前,起了恭敬心,也生出疑惑之念,他们就提出刚才互相议论的问题来请教佛陀。大家指著弥猴群问佛说:“这些猴是因造何业而来?”
佛陀很安然地回答说:
“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得到无漏智慧与神通的修行者,他在山中修行,在溪边生活,行动非常轻盈。走路离水离地,过河时如行于陆地一样,轻盈灵巧,走路时像风吹云而过月,无比威仪、无比自在。
“那时有数百个外道者看到这位修行人,起了嫉妒之心,不但不赞叹他的修行,大家还一起开玩笑,说修行者轻盈敏捷、翻山过岭的行动,好像弥猴登山爬树一样。一群人边说边笑,结果,由于一句戏言,取笑修行者像弥猴

佛教故事姑妈

,而堕入五百世的畜生弥猴群!”
这多么可怕啊!我们存心说一句戏言,或是取笑别人,这个因果就累世不得开脱。佛陀为这群外道修行者说这段过去生的小故事时,那群弥猴看到佛来说法,本来在树上跳跃不止,听了佛陀的说法后便停下来,边听边流泪。这足以证明

印度佛教的故事

这群弥猴在无量劫中受了畜生的身形,是多么地痛苦啊!
“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有时我们说一句话也会影响“无漏智”的修得,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自我警惕,若能得无漏智慧,就能常摄口业。
开口动舌无不是业,欲不造业,则必须以无漏智慧来收摄口业。口业为重,有时候一句戏言、玩笑话语,或是取笑别人,也是会造下不可收拾的因果。
一句话轻易地说出,竟然招致五百世堕入弥猴身,实在是非常可怕啊!所以我们平时说话,必定要慎重其事,绝对不可轻视他人,也不可轻易造口业。学佛,必定要以无漏智慧来收摄口业,若能如此,则可“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
我们所说的话句句实话,所说的事,句句负责任,就称做“正语”

十八罗汉佛教故事

;反之则造口业。我们的口有四种恶语,即“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我们要好好地、时时地为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不可妄言、不得绮语、不可两舌、更不可恶口,日常生活要记得放弃昨日的杂念,要谨慎于今日的举止行动,行兹在兹,时时刻刻处寂静之境界中,在工作体验中也必须善加用心,若能如此,则可得到正语及智慧。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2/327558.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佛陀故事会:轻视他人造口业 一句戏言堕五百世猴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佛陀故事会:轻视他人造口业 一句戏言堕五百世猴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2693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