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守道不忘即奉法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4-10 00:1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守道不忘即奉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守道不忘即奉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守道不忘即奉法


佛在世時,有一位長者婆羅門名叫「薩遮尼犍」(又譯「薩遮」),有五百位弟子。薩遮尼犍博學多智,辯才議論超越群倫,可謂無人能出其右。但是,薩遮尼犍卻起大憍慢、貢高一切,認為天下無人能超越自己。他常以薄鐵片包裏住腹部,有人問他為何如此,他便高傲地說:「因為我怕滿腹的智慧會溢出來。」
聽人們說佛陀已契悟真理,成就佛道,薩遮尼犍非常不以為然,因妒心熾然,無時無刻不得心安。一日,薩遮尼犍告訴弟子們:「我聽說瞿曇沙門自稱為佛,我現在要去找他辯論甚深妙理,一定會讓他心生惶恐而不知所云。」
於是,薩遮尼犍帶著弟子們浩浩蕩蕩來到佛陀淨住的祇洹精舍。當他遙見世尊相好光明的金色身,喜懼交雜。他來到世尊面前作禮,佛便請其就座。薩遮尼犍一坐定,便向佛陀提問:「什麼是道?什麼是智?什麼是長老?什麼是端正?什麼是沙門?什麼是比丘?什麼是仁明?什麼是有道?什麼是奉戒?如果

佛教四大故事传说

你能為我解答這些問題,我願成為你的弟子。」
對於薩遮尼犍提出的一連串問題,世尊慈悲地開示:「修行人應當勤勉好學,為人正直,依法修行,懷抱著出世最高的智慧,才是真正地修持正道。」
「所謂的智者,不必以辯才逞口舌,若能心中坦蕩、無憂無懼,且能持守善行,即是智者。」
「能被尊稱為長老者,並不是以年長為老,如果滿頭白髮卻愚昧無知,如何堪為長老?若能正念真理,慈悲關懷一切眾生,明智通達如鏡

弘扬佛教故事的手抄报

,方可稱為長老。」
「真正的端正莊嚴,並非指華麗的外表,假使僅有華麗的外表,但內心

佛教故事无常

慳貪、妒嫉,虛偽、掩飾,言行不一,就不是真正的端正。唯有真正去除惡念、捨棄惡習,斷除煩惱根源――貪、瞋、癡,具足智慧、心無掛礙者,才可稱為真端正。」
「所謂出家沙門,並非必是剃除鬚髮的人,如果雖然剃除鬚髮,但只會打妄語、貪婪無厭,欲望熾盛,就如同凡夫。能夠防非止惡,以廣大的願心弘法修行,息滅內心的妄想、執著,則可稱為真正的沙門。」
「真

佛教安忍的故事

正修道的比丘,並非指按時托缽乞食者,如果做出違背正道的行為,追求名聞利養,只是徒有比丘之名罷了。能夠斷除惡念、惡行,努力勤修清淨梵行,智慧增長,即能破除癡闇,這才稱為真比丘。」
「真正的仁明,並不是空口說白話,若用心不誠,則非仁者,只是虛有其表而已。這念心若能清淨無為,清楚明白,如如不動,即是真正的仁明。」
「真正的修持正道,並非只是救濟某個眾生,而是不殘害生命,普濟天下一切眾生,怨親平等,這便是修持正道。」
「奉持淨戒正法者,不必多加言說,只要自己能依法而行,終身守道,便是奉持淨戒正法者。」
薩遮尼犍和他的五百弟子,聽聞佛陀開示之後,心開意解,法喜充滿,放下傲慢自大,皆發心出家為沙門。而薩遮尼犍一人更發菩薩心,行菩薩道;其餘五百弟子,亦證得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第三.奉持品第二十七》

省思
修行學佛的目的在斷除煩惱,了脫生死。依佛所教,落實覺察、覺照的功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斷惡修善,淨化身口意三業。如是如理修行,一步一腳印,踏實的在生活中履踐正道,煩惱必能日益消減,心也會愈來愈清淨,當覺性時時現前,心愈來愈能作主,修行也正朝向菩提涅槃一步步邁進;日久功深,自然道業有成。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3/32780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守道不忘即奉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守道不忘即奉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2669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上一篇:文化-髻珠喻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