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貪欲比丘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4-09 22:3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貪欲比丘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貪欲比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貪欲比丘


佛住在波羅奈國鹿野苑時,一日早晨到城裡托缽,看見一位比丘也到城裡乞食,他坐在路邊的一棵樹下,對所乞的食物起了愛憎之心。

世尊對著這位比丘說:「比丘,比丘,不要種苦因,此貪念會使您身上發出難聞的臭味,如膿汁流出,招致蛆蟲及蒼蠅聚集。」比丘心想:「世尊竟然知道我心裡起的惡貪之念!」對於這樣的惡念會招至如此惡報,心生恐怖,並感到非常慚愧懺悔。
世尊回到精舍用齋畢,收衣缽、洗足已,便到

佛教故事大全视频佛经

房內打坐,之後則到僧中對比丘開示:「今早我到城裡托缽,遇到一位比丘,他對所乞的食物起了惡貪之心,於是我對他說:『「比丘,不要種苦因,此貪念會使您身上發出難聞的臭味,如膿汁流出,招致蛆蟲及蒼蠅聚集。』當時這位比丘心想:『佛竟然知道我的心念!』於是感到慚愧恐怖。」
這時,有一比丘從眾中而起,整理好衣服,合掌恭敬地向佛請示:「世尊,為什麼說是種苦因?又為何會生臭、流穢汁,並招致蛆蟲及蒼蠅聚集呢?」
佛陀開示大眾:「忿怒煩怨就是種苦因,貪著五欲則會生臭,不收攝六根、不清淨持戒,使心出流,就如同穢汁流出;若遇境不能攝心,種種貪愛、憂惱等惡念則會應運而生,如同招引蛆蟲及蒼蠅,亦即起惑造業而感苦果,障礙修行。」佛陀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
「耳目不防護,貪欲從是生,是名為苦種。
生臭汁潛流,諸覺觀氣味,一於惡貪嗜,
聚落及空處,若於晝若夜,遠離修梵行,
究竟於苦邊,若內心寂靜,決定諦明了。
臥覺常安樂,諸惡蛆蠅滅,正士所習近,
善說聖賢路,了知八正道,不還更受身。」
六根不收攝,當根塵相對,識生其中,產生貪欲,就種下苦的種子。因貪而有所求,求不到生苦,求到又怕失去,且無法滿足,心始終患得患失,憂怖苦惱,無法安心修行。而貪欲更會使自心愚癡、昏昧,心不清淨,如身上有惡臭膿爛汁流,一聞此氣味

李连杰与藏传佛教的故事

,即知為貪欲所生。所以當行遠離之法,住於修行人聚集

佛教故事大安法师讲

之處,避免六根追逐六塵,清淨戒行,才能真正離苦

最感人心的佛教醒悟故事

。此外,心不為境轉,隨時隨地安忍不動,即使在睡眠中,也能保持覺性的存在,心就能處在安樂當中,一切惡念無從生起,就如同滅除蛆蠅。修道之人依之學習,即是走向聖賢之路,並依八正道如實而行,就能了脫生死,不再受生輪迴。
佛陀開示後,比丘們了達佛所言說,歡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三十九》
省思
經云:「愛不重不生娑婆。」貪欲為生死之根,只要有一些些的貪念,就無法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若能遠離愛欲,就不會招感苦果,遇境若能制心不動,保持無念,就能離苦,達到究竟安樂。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3/32782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貪欲比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貪欲比丘;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2666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