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隨順遠離之道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4-09 21:1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隨順遠離之道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隨順遠離之道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隨順遠離之道


過去佛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時,一日,舍利弗尊者告諸比丘:「凡是在寂靜處修行的比丘,不論是在空地、林中或樹下,都應當作如是修學──自我觀察思惟:心中是否有愛欲的貪念生起呢?假使不能自我覺察,面對外在境界或面對喜愛的境相時,仍會生起貪愛的欲望,而這種愛欲之心是違背遠離之道的。」
譬如有一人用盡全力划船,努力地逆流而上。可是,只要他稍有疲憊、懈怠,船便會倒退而行,順流而下。同樣地,比丘們若思惟淨想之時,還會生起愛欲之心,是因為修習低下的方便法,行持不夠淳

佛教故事讲义气的牛

淨,所以仍會在愛欲中漂流,無法得到法益;由於心不寂靜,心不專一,在淨相中而生愛欲,隨著這些境

佛教债务的真实故事

界流轉、動盪,違背了遠離之道。此時,必不敢自謂已遠離五欲而得解脫。」
「如果比丘在空地、林中或樹下,作如是思惟:『我的心是否已遠離愛欲了呢?』這樣的比丘在面對喜愛的境界時,就

佛教故事富翁和流浪狗

能覺察自己的心而遠離這些境界,隨順趣入遠離之

佛教故事舍身饲虎

道。譬如鳥的羽毛,一入火中就會捲曲,無法舒展。同樣地,比丘若能遠離喜愛的境界,就是隨順遠離之道。」
「比丘應當如此了知,若於修習各種方便法門時,心無懈怠,得到寂靜、止息和安樂,行持淳淨且一心專注,能遠離喜愛的境界,並且隨順正道修行,便能說:『我已遠離五欲而得解脫。』」舍利弗尊者開示畢,諸比丘聞尊者所說,法喜充滿,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十八》
省思
《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故知,貪欲為諸苦之因,若能斷除貪欲,則一切法無所依止,就能心無所住,不會為物所拘。面對境界時,若疏於覺察、覺照,則易起愛欲之心;若能嚴加覺察、覺照,則能遠離愛欲,心無掛礙,清淨自在。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3/32785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隨順遠離之道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隨順遠離之道;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2664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上一篇:五蘊無我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