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無著得道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4-09 13:5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無著得道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無著得道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無著得道



過去,佛陀住在阿毘闍恆河

佛教经典养心故事

邊。一天,有一位比丘來到精舍求見佛陀說:「出家眾剃除鬚髮,正信出家,虔修梵行,成道時能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請世尊慈悲開示,我會獨自在一靜處專心思惟,精進不放逸。」此時佛陀觀察恆河水,見水中有一大樹隨流而下,於是詢問比丘:「你有看到恆河中正在漂流的大樹嗎?」比丘回答:「是的,世尊。」佛陀告訴比丘:「如果此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入水中、不在沙洲上擱淺,亦不為洄流所住,不為人、非人所取,又不腐敗,最後會流入大海嗎?」比丘回答:「會的,世尊。」佛陀說:「比丘也是如此,如果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入水底,不在沙洲上擱淺,亦不為洄流所住,不為人、非人所取,又不腐敗,最後終會流入大海。」
比丘請示佛陀:「什麼是此岸?什麼是彼岸?什麼叫沈沒?什麼是在沙洲上擱淺?什麼是洄流?什麼是被人取?什麼是被非人取?如何為腐敗?請世尊為我廣說

佛教故事七仙女与嫦娥

,我聞法後,必擇一靜處,專心思惟,直至悟道證果。」於是佛陀為其開示:「此岸者,即是執著色、聲、香、味、觸、法;彼岸者,即是執著遠離色、聲、香、味、觸、法;人取者,即是憂悲喜樂皆近於俗人;非人取者,猶如有人願修梵行,持戒苦行,當生天處;迴流所住者,如捨戒還俗;腐敗者,即是犯種種惡行不善之法而墮落。若能不著此岸、不著彼岸,遠離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持戒清淨,虔修梵行,最後一定可以流入涅槃大海。」比丘聽聞開示後歡喜離去,擇一靜處,精進思惟,即證阿羅漢果,遠離生死輪迴之流。
又有一牧牛人,名為難屠,在距佛不遠處牧牛。比丘離去之後,難屠來到佛前至誠頂禮,退於一旁後請示佛陀:「世尊,我今可以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沉入水中、不停滯於洲渚上,亦不為洄流所住,不為人、非人所取,又不腐敗,能於世尊座下剃髮修行嗎?」佛陀問牧牛人:「你將牛還給主人了嗎?」牧牛人回答:「牛群皆能自行返家,不需我送,只要您准許我出家學道,其餘不用擔心。」佛說:「牛雖然可以自己回家,但你受人所雇,理應返家回報主人。」牧牛人聞佛所說,歡喜作

崇尚佛教的故事

禮而退。
此時舍利弗

生死不相替佛教故事

尊者在旁,不解佛意,待牧牛人離去後請示佛陀:「難屠欲求出家,為何您要遣他回家呢?」佛陀告訴舍利弗尊者:「難屠返家後是不會受五欲所誘惑,等他將牛還給主人,自然會回到這裡。此時心無掛礙,如法如律出家學道,修清淨梵行,最後會證得阿羅漢果。」果然,難屠將牛歸還主人之後,又來到佛所,頂禮佛足,依法出家,修清淨梵行,最後成就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三》


省思
《四十二章經》云:「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出家離俗染,精進不放逸,只此一念到底,即能遠離生死流,入涅槃海。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3/327972.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無著得道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無著得道;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2652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