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愚人與智者之別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4-08 00:0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愚人與智者之別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愚人與智者之別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愚人與智者之別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為比丘們開示愚人與智者的差別。佛告訴諸比丘:「愚癡人常犯三種過失,大眾應當要遠離,是哪三種過失呢?愚癡人對於不該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惟;不該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不能做的事情卻偏要修習。
什麼是不應當思惟的事情卻偏要思念?愚癡的人心中常憶念三件不該想的事,是哪三件事呢?第一,總是嫉妒他人。第二,常對他人的財物和妻女起貪念。第三,心生惡念與妒意,想著:『他所擁有的一切,如果都屬於我,該有多好!』所以,愚癡的人心中所思惟的,都是這些不該想的事情。
什麼是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呢?愚癡

佛教故事真的有灵魂吗

的人常犯四種口過,常喜歡說妄言、綺語、惡口,以及挑撥離間讓彼此失和的言語,這些都是愚人常犯的四種口過。
什麼是愚人所做的惡行呢?愚人心中時常起殺生、竊盜、邪淫等惡念,進而造作這些惡行。所以,比丘們!愚者心中常有這三種心念,也習慣於造作這些惡業。」
佛繼續說道:「比丘們!智

佛教养生文化故事

者有三事,所以常念修行,一心向道。是哪三件事情呢?第一,智者思惟著應當思惟之事。第二,論說著當說的言論。第三,力行該做的善行。
什麼是智者思惟應當思惟的事情呢?智者心中常思惟三件事:不貪嫉、不瞋恚、不愚癡,常行正見,見到他人的財物,不會生起貪念。由此可知,智者心中只思惟應當思惟的事。
何謂智者談說應當說的言論呢?有智慧的人能成就四種良善口業:自己不妄語,也不會教唆他人妄語,見他人妄語心不喜樂,智者就是如此

佛教故事两则

善護口業。此外,智者本身不綺語、惡口、兩舌外,也不教他人綺語、惡口、兩舌,有智慧的人正是如此成就清淨口業。
什麼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業善行呢?有智慧的人,時時觀照行為無所違犯。所以智者不但自己不犯殺業,更不會教唆他人殺生,若見他人殺生心不喜樂。不僅自己不偷盜,也不會教他人偷盜,如果見到他人偷盜心亦不喜樂。自己不邪淫,見到女色也沒有淫欲心念生起,更不會教他人邪淫。若見年長婦女,就視同自己的母親;見到年紀相仿的女子,就當成自己的姐姐;而見到年紀小的女孩,則視為自己的妹妹,以平等心來對待。這就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行。
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有智之人對身口意三業,有此三種作為之相。所以,應當捨離愚者三相,片刻不離智者之所念所行,比丘們!應當如是修行!如是學習!」 此時,比丘們聽聞佛的開示,皆歡喜奉行佛陀的教誨。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供養品第二十二(六)》
省思
佛法云:「萬里途程,不離初步」,修行從修習「十善法──身不造殺、盜、淫;口不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不起貪、瞋、癡」著手,清淨身口意,然後漸次入於佛智。正所謂「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若能於二

3个佛教故事大全

六時中奉行十善,以此為基礎,便能步步向上,菩提道成!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3/328590.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愚人與智者之別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愚人與智者之別;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2591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