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传 第三章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3-27 12:3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传 第三章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传 第三章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释迦牟尼佛传 第三章

第三章佛陀住世时的印度思想

佛教证阿罗汉的故事


印度是一个文化古国,因为群雄拥兵自重,在思想界方面是极其发达,要知三千年前印度的思想界,正有如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三千年前的印度思想界,虽是非常发达,但又陷入

一个死字的佛教故事

十分混乱的状态。因为,婆

佛教中的人物和故事

罗门教把传习赞颂和仪式,认做是一种专有的东西,把文句定得十分详密,义理说得十分幽玄,形成一种繁琐的神秘作风。他们处处称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着秘密。人民的智识总是要发展的,所以很容易引起脱离神话,走向理智去探索。后来有自然派的哲学兴起,就宇宙物质方面加以说明的,如地论、水论、火论等;另有一派,就宇宙抽象观念方面加以说明的,如时论、方论、虚空论等。从此各种思潮纷纷起来,复杂到极顶,一般人民,更是给这搞得混淆不清。在这个时候,很需要宇宙的究竟真理指出人生应行的大道;在这个时候,很需要有一种圆满的革新宗教。佛陀生在这个时候,像一粒定水珠一样,把一塘混浊之水的印度思想界澄清,指示徘徊在岐途上的人们一条应行的大道。
因为那时的阶级制度的不平,人的思想和生活极端的不自由,意志薄弱的人,在这阶级制度之下,感叹身世的不幸,多倾向消极方面;意志坚强的人,就对古宗教起了疑惑,暗地里发生了反动的思想。加之婆罗门教徒,专横暴戾,处处丧失人心。因此人们大都走上了两个极端的思想,一个是顺世享乐,一个是遁世苦行。顺世享乐的物质乐观主义,偏入于有;遁世苦行的精神厌世主义,倾向于空。这

佛教故事贫困老太的油灯

是当时思想界的矛盾,佛陀生当在这个时候,眼看着这思想界不正常的发展,他就尽力的排斥这两种偏左偏右的思想。佛陀成道后对人生的说法,不偏于物质,也不偏于精神,而是发自一种缘起中道的思想。这种思想演为教说,救了当时的印度,也救了千万年后的我们。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3/333164.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传 第三章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传 第三章;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2148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