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赵朴初-赵朴初与古城开封的因缘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2-10 00:4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赵朴初-赵朴初与古城开封的因缘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赵朴初-赵朴初与古城开封的因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赵朴初与古城开封的因缘

一、“论家世,我亦汴梁人”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1907-2000)是安徽太湖人, 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徽安庆,1911年随父母迁回老家太湖县寺前河居住,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1928年后,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从此走上了慈悲济世的佛教之路。
1938年,赵朴初和胡愈之、许广平、吴耀宗、陈巳生、雷洁琼、严景耀、吴大琨、萧宗俊等创办了抗日救亡组织——益友社,赵朴初任理事长。益友社也是大家交友的场所,每来新人,赵朴初均一一介绍,他尊敬年岁大的人,逢人即在姓名后,去掉末尾一个字,换成“某某老”,别人便以此法称他:“这是赵朴老。”大家一听都笑了,因为这时赵朴初才31岁,此后赵朴初便有了一个新称呼:“赵朴老”。
据说,赵朴老是北宋初期生活在汴梁(今开封)的“八贤王”赵德芳的后人,京剧程派名家、北京京剧学院赵荣琛教授曾说:“我的堂兄、当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对我说过:‘咱们是赵宋皇室后裔,八贤王赵德芳是咱们的老祖宗。’我一直当做一句戏言,待到后来我在《太湖赵氏家集丛刻》中的《遂翁年谱》里看到我们家确是赵宋皇室后裔的一个分支,宋元之际,为避乱求安,始祖伯英公迁居于安徽太湖县北乡望天村,“嗣是衿贡相承,十余世不绝。”官宦诗礼之家一脉相承。(赵荣琛《我的四代翰林之家》)。
赵朴老在他的诗作《河南杂咏》中也透露过这个信息。1992年4月赵朴初会长来到开封大相国寺参加“净严法师寂回向法会”期间,他足踏开封“故土”,感怀颇深,诗兴泉咏,写成诗词《河南杂咏》23首,在其中的三首《忆江南·开封》的第一首中,赵朴老深情地写道:
论家世,
我亦汴梁人。
万国中天明月句,
万言书上半山文。
到此倍情深。
(词后有注:“宋太祖微时咏月,有‘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之句。北宋文章,王安石堪为代表。”)
是啊,这次赵朴老足踏开封“故土”,念往事之悠悠,追怀先祖,自然不胜感慨,“到此倍情深”也是在情理之中。
二、赵朴老与净严法师
净严法师(1892-1991)是一生弘化中原的当代已故百岁高僧,历任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是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南省第四届政协委员,开封市第四届政协常委,开封市第七届人大代表,他是河南佛学社创始人,青年时代师从于近代高僧太虚大师与慈舟法师,赵朴初先生与净严法师都对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十分崇尚。
1925年,净严法师从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研究部毕业之后,受太虚大师嘱托,来到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弘扬佛法,利用开封白衣阁街古观音寺旧址成立了河南省佛学社,意在消除多年积弊,复兴河南佛教,并在开封铁塔寺创办了河南佛教史上第一座佛学院——河南佛学院,大力推进僧伽教育和僧才的培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净严法师向英勇抗击日寇的29军宋哲元军长发了“保全民族人格,匡振中华神威”的电报。
抗日战争中的1938年6月,侵华日军攻陷了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开封城内外到处都是无家可归、背井离乡的难民,面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悲惨现状,悲心持重的净严法师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在开封市白衣阁(今古观音寺)、铁塔寺(今铁塔公园)、女众林(今宝珠寺)、贤人巷等处设立了五处难民所,倾尽全力向流离失所的难民提供食宿。随着周边地区难民的不断涌入,仅靠河南佛学社微薄的财力渐感力不从心。1938年冬,净严法师前往上海为开封难民募化钱、物、药品,向上海佛教界求助,在上海见到了在中国佛教会任职的赵朴初居士,他们一见如故,彻夜长谈,共商募集善款事宜。在赵朴老的直接参与下,应急的善款迅速募集到位,使大量开封及其周边的难民得到了救助。
1941至1942年间,旱灾与蝗灾又接踵而至,

四大佛教名山与传奇故事

这对于沦陷区民众更是雪上加霜。净严法师以一代大德高僧的慈悲心和一个中医师的责任感,研制了一种药食“补饥丸”,向灾民大量发放,使民众因饥饿和疾病而大量死亡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远在上海的赵朴初居士得知这一情况后,旋又发起募捐活动,为灾民募集了大量救命资金,并多次为净严法师寄来所急需的中药材,在那种物资奇缺的战乱年代,有时一次就寄来上百斤中药材,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无数获救的开封人身上,流淌着赵朴老和净严法师等佛门大德及广大佛教信众所付出的诸多心血。
净严法师领导的开封佛教的慈善事业,得到了以赵朴老为代表的上海佛教界的无私援助,其德泽之深厚,实难以用语言表达。通过这些合作,赵朴老和净严老法师互为对方的慈悲情怀和无量悲心所感动,从而相契相知,成为终生的好友。
1991年1月28日,时值净严老法师百岁寿辰之际,河南省佛教协会在洛阳白马寺为净严法师举办了百龄祝寿法会,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净严老法师撰书了一幅贺联以志祝贺,联云:
弘法利人天,喜百龄矍铄精神,更祈多寿同龙树;
降魔光佛土,愿三世如来加被,为舒五指现狮王。
1991年2月初,净严老法师在郑州安详示寂,河南省党政主要领导参加了在郑州举行的净严老法师追悼会。赵朴老感念净严老法师在漫长岁月中为弘扬佛法所建树的不朽功勋,提议在开封相国寺举行“净严法师示寂回向法会”,同时亲赴开封参加此次法会,同时视察河南佛教。
1992年4月8日上午,在苍天也为之感动的无声春雨中,赵朴老在河南省党政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开封大相国寺,参加净严法师示寂回向法会,这是大相国寺自1927年被当时地方主政官员驱僧捣毁之后65年来第一次举行佛事活动,朴老望着无声的细雨感慨地说:“65年的宿愿得以实现!”专程从上海赶来开封参加法会的明旸老法师也激动地说:“天降法雨,天降法雨啊!”赵朴老特意为净严法师书写了挽联,联云:
究竟涅槃;
果证菩提。
当赵朴老在随行人员搀扶下来到大相国寺大雄宝殿,先向摆放在正中央的净严法师遗像鞠躬,然后走到拜垫前,随主法和尚明旸老法师吟唱佛教赞偈《戒定真香》,当悠扬的梵乐响彻殿内外,时年八十五岁高龄的赵朴老走上前去,满怀深情地在净严法师遗像前拈香,然后返回原处,望着紫烟冉冉上升,他伏地而拜,双手向上贴额,被随行人员扶起后,朴老再伏地而拜,如是者三。赵朴老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净严老法师爱国爱教、慈悲济世的一生,他说:
“……净严老法师是一位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解行相应、爱国爱教,深受四众弟子敬仰的大德高僧。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孜孜不倦的为修学佛法、弘扬佛法而献身。法师住世百年,以忠于信仰的朴实履践和利生济世的菩萨精神,熔铸了一代宗师的光辉形象。法师的圆寂,就其本地风光而言,他是来也不欣,去亦无憾;但从佛教事业的需要来说,尽管他住世百年,功德无量,我们还是希望他寿同龙树五百、宝掌千年!法师的圆寂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导师,对河南的佛教和全中国的佛教,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场的人们,特别是追随净严老法师多年的众多开封佛弟子们无不为之动容,禁不住泪如雨下。虽然赵朴老与净严法师长年相隔千里,但他们的心却是相契相知的,毕竟他们之间的心心相印是不可思议的。
4月8日下午,赵朴老迎着微风细雨前往位于古城开封东北隅的铁塔寺参加净严老法师灵塔奠基仪式,为净严老法师灵塔奠基填土。
三、赵朴老与开封大相国寺
开封大相国寺是中原地区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自1927年被当时地方主政官员驱僧并改为市井游乐场所,解放后成了公园,这种有寺无僧的状况持续了几十年,一直没有恢复佛事活动。恢复大相国寺为佛教活动场所一直是净严老法师和众多开封佛教信仰者共同的心愿,远在北京的赵朴老也曾在政协会议上谈到这个问题。为了恢复大相国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净严老法师于1989年春以年近期颐之躯,不顾年迈进驻相国寺,希望能藉此解决相国寺管理体制问题。赵朴老在北京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呼吁各级政府理解、支持净严老法师的正当要求,同时从自己工资中支出三百元汇往开封,供养不顾个人安危晋驻大相国寺的净严法师,在最大程度上对净严法师及追随净严法师的众多开封佛弟子予以声援和保护,充分表达了赵朴老对开封佛教和净严老法师的关切之情。年迈的净严法师未能等到大相国寺问题得到圆满解

佛教禅理真实故事

决,于1991年初在郑州圆寂。为了完成净严老法师未竟的事业,在赵朴老和各地佛弟子的共同努力下,在江泽民总书记的关心过问下,大相国寺终于在1992年回归佛教界,做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赵朴初先生和净严老法师两位老人多年来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我们可以从赵朴老诗篇《河南杂咏· 开封市统战部长马林同志来告相国寺将于下月提前移交》一诗中感受到他老人家在得知大相国寺终于重回佛教怀抱之后的欣悦之情,诗中写道:
感君专程来,告我好消息。
宝刹得重光,国恩与党力。
佛子应三思,如何争朝夕,
立德复立功,为民服劳役,
为振兴河南,为庄严祖国。
赵朴老欣然为开封大相国寺题写了新的寺额,他在《河南杂咏·忆江南·开封》的第三首词中写道:
相国寺,
榜额喜重题。
不向遗编寻十绝,
但求像教住三祇。
行愿复奚疑。
(词后有注:大相国寺匾额,宋时相国寺十绝之一,为宋太宗亲书榜额。)
1992年4月9日在开封召开了河南省佛教界代表座谈会,赵朴老在此次座谈会讲话中说:“相国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开放,是一个众人瞩目、在国内外将产生积极反响的重大步骤,我们佛教徒衷心赞叹中央和省市领导的远见卓识和正确决断。可以设想,只要党政主管部门和佛教界同心协力,在河南将形成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风穴寺为主体的中州佛教文化圈的格局和态势,这对全省佛教事业的建设,对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对改革开放和文化旅游事业的开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他此次讲话中说,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在河南,这是佛教在中国弘传的发祥地;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开始于河南;在中国创制戒坛传戒也始于河南洛阳;第一个受戒、第一个西行求法的僧人——朱士行在河南;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伟大僧人、伟大的译经家——玄奘法师的故里也在河南;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影响的中国禅宗的发祥地、禅宗祖庭——少林寺在河南;著名的艺术宝库——龙门石窟也在河南;面对灿烂的中原佛教文化,朴老不止一次地说,佛教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他认为河南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朴老此次在长达半个月的河南之行中,两次与河南省委

佛教故事大全鬼片

及开封、郑州、洛阳、平顶山等市的统战、宗教干部及佛教界代表人士进行了长时间的座谈,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河南佛教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赵朴老游览开封名胜古迹
1992年4月10日,赵朴老顺道游览了古城开封的名胜古迹龙亭和宋都御街。朴老在他的诗作《河南杂咏》中的《忆江南·开封》第二首词中写道:
千年事,
如梦御街行。
想像州桥看水月,
游观夜市咏龙津。
一一眼前呈。
(词后有注:宋都御街,昔王半山、苏东坡、柳永皆有作。)
朴老做为出生于诗礼书香之家的赵宋皇室后人,他熟知北宋时期兴盛的人文气象,想象着当年帝都的如梦繁华,朴老沉浸在古代开封的人文气氛里。赵朴老在参观龙亭的北宋历代皇帝蜡像时,朴老说,北宋皇帝的眉毛是朝上的,到神宗时就朝下了,随行人员跑前跑后地察看,果然如此。
开封宋都御街的樊楼,是当年宋徽宗见到李师师的地方。朴老在游览樊楼时,向随行者讲解了宋徽宗与李师师的典故,并应邀在樊楼上题写了一幅墨宝:
废书而长叹,燕青是可儿,
名虽蒙浪子,不犯李师师。
这首诗原是赵朴老于1974年读了《水浒传》之后写的,在1978年出版的朴老诗集《片石集》中没有收录。在108个梁山好汉之中,赵朴老很欣赏浪子燕青。在《水浒传》第100回中,燕青奉宋江之命来到汴梁(今开封)的樊楼见李师师,李师师却迷上了年轻帅气的燕青,燕青虽绰号“浪子”,却不为所动,巧妙周旋,与李师师结拜为姐弟,非常了不起,所以朴老称燕青为“可儿”。后来,赵朴老又专门作了一首咏樊楼的诗,诗云:
轻歌缓缓梦归休,软语师师逐水流。
忧乐后先天下事,樊楼争比岳阳楼。
同年4月14日下午,赵朴老来到洛阳视察,在参观奉先寺旧址上的龙门石窟时,当看到那精美、安详、庄严的卢舍那大佛时,赵朴老想起这次在开封大相国寺举行的净严法师示寂回向法会所用的佛像是从开封博物馆借来的,他老人家念念不忘大相国寺的复兴之事,希望能在相国寺塑造卢舍那大佛这样精美、安详、庄严的佛像,他在《河南杂咏·龙门五首》中写道:
……
思招工塑师,仿造殊胜相。
庄严相国寺,十方尽归向
……
同年11月6日,赵朴

佛教故事选集下载

老在一年之内第二次来到开封,参加大相国寺佛像开光、迎奉藏经、方丈升座法会,赵朴老提议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禅老法师兼任开封大相国寺方丈,亲自参加此次法会,并主持了开封大相国寺与日本相国寺缔结为友好寺院的签字仪式,为他所倡导的中日韩三国佛教“黄金纽带”关系奉献心力。
赵朴老对开封佛教的关怀与呵护,并不是本文所能尽述的,他一生都在关心慈善事业和佛教事业的发展,他为开封佛教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倾注了诸多心血,开封佛弟子对赵朴老有着无尽的追思与怀念。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4/347467.html

以上是关于赵朴初-赵朴初与古城开封的因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赵朴初-赵朴初与古城开封的因缘;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0755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上一篇:佛教-互补互利
下一篇:佛教-不要拂拭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