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命运可以改变吗?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读书」人的命运可以改变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明朝袁了凡先生。名黄。初字学海
袁先生把这些话详细记录下来。以后凡考试的名数。都与孔先生所算的完全吻合。
有一年。袁先生在游历南京国子监之前。先去栖霞山拜访了云谷禅师。与禅师面对面静坐。三天三夜不曾闭目遐思。
云谷禅师说 :“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内心被虚妄的念头所缠扰。你坐了三天。居然不起一个妄念。这是怎么回事?”
袁先生说 :“我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了。终身的荣辱生死都是有定数的。胡思乱想又有什么用呢?”
云谷禅师笑着说 :“我还以为你是位豪杰。原来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从
袁先生问道 :“这样说来。命数也可以避开吗?”
禅师说 :“命运由我自己创造。福德全靠自己修积。《诗经》、《尚书》中像这样的明训屡见不鲜。佛经中也有鼓励人们‘求功名得功名。求长寿得长寿。求男女得男女’的话。佛难道会说妄语欺骗世人吗?今后你应该随时积德行善。凡事要能包容。从前种种作为。当做昨天已经死了 ;以后种种举动。如同今天重新获得新生。这等于是通达义理之后再世为人。《尚书·太甲》说 :‘上天造成的灾祸。或者还可以避开 ;如果自己闯下的灾祸。那就一定活不成了。’孔先生算你不能考取科第。不能生子。这是上天的安排。你今后能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这其实都是为你自己造福。《易经》说 :‘君子应该懂得趋吉避凶’。如果天命不可改变。如何能趋吉?又如何能避凶呢?《易经·坤卦》开章第一义便说 :‘积德行善的人家。必然留有多余的福泽给子孙 ;为非作歹的人家。必然留有多余的祸殃给子孙。’你对这话还信得过吗?”
于是禅师拿出一本《功过格》教袁先生遵行。袁先生当即向禅师顶礼拜受。他将从前的种种过错写成一篇疏文。在佛前至诚发露忏悔。发愿要做三千件善事。祈求考取科第。
云谷禅师又教他持诵准提咒。以期有求必应。此后他便将学海的名字改为“了凡”。意思是从此不愿意再落入凡夫的老套子。第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孔先生算他该考第二名(据《了凡四训》原文为“第三”)。但他却考了第一名。可见孔先生的话已不再应验了。而且他就在这年秋天考中举人。从此他更加努力修德。更加周密用功。即使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同样严格自律。唯恐得罪了天地鬼神。他从隆庆己巳年(公元 1569 年)开始发愿奉行。到万历己卯年(公元 1579 年)。经过十年多时间。三千件善事才做完成。
这时他又发起求子的心愿。也是许下做三千件善事。他与妻室互相劝勉。有善就记录下来。有过就立即改悔。这时善念渐渐纯熟。将及满数。就生下了长子。
万历癸未年(公元 1583 年)九月十三日。他再发求中进士的愿。许下做一万件善事。万历丙戌年(公元 1586 年)他果然考中进士。出任宝坻知县。他白天见善必行。晚上则仿效赵阅道焚香祝告天帝。正忧愁日间无善事可做。一万件善事何时才能完成。有一天夜里他梦见神人对他说 :“只你减粮这件事。就足够万善的数了。”原来这宝坻县的田租。是每亩交银二分三厘七毫。袁先生到任后作了调整。减为一分四厘六毫。确实有这件事。但袁先生心中仍存疑惑。刚好幻余
[按]首先阐发立命学说的是孟子。而能身体力行。一 一得到应验的。只有了凡先生一人罢了。但使了凡先生能够改弦易辙。深信不疑。实行起来勇敢而果断的。又完全取决于云谷禅师一人。谁说空门中的人不能发挥孔孟
——辑自《文昌帝君阴骘文图说》• 印光大师荐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40950.html
以上是关于「读书」人的命运可以改变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读书」人的命运可以改变吗?;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