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佛印禅师——斗对奇趣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苏轼-佛印禅师——斗对奇趣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印禅师——斗对奇趣
了元俗姓林,江西饶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他三岁时,便通读《论语》及诸家之诗,五岁时已能诵诗三千首,而且出口成章,众人都称之为神童。
林公子虽然熟读儒家经典,但却喜爱佛教。一天,他闲游竹林寺,无意中看到一本《首楞严经》,一见如故,爱不释手。他决心出家,但父母不答应,一定要他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公子说,那些都是过眼云烟,身外之物,唯有佛教真理,亘古长新。又说一子出家,七祖升天,往生净土,安乐吉祥。父母实在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出家。他便由林家公子变成了元和尚。
了元起初在承天寺作住持,后来移住淮山、庐山、金山、焦山、大仰山和云居山等地。因四住云居山,所以称“云居了元禅师”。又因宋神宗赐给他佛印的宝号,所以又称佛印和尚。他是北宋云门宗的重要传人,在文人士大夫心目中道望很高,与文人关系非常亲密。大名鼎鼎的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也不得不委身其门下,推他为青松社社主。大文豪苏东坡对了元禅师,更是赞不绝口,两人之间过往尤密,递相唱酬。通过与文人雅士的交往,了元将禅宗推向文人士大夫,既使禅宗世俗化,又使禅宗雅而不俗。
佛印与苏轼频频往来,谈论诗文,题诗斗对,相互唱和。苏轼曾多次劝佛印入仕为官,但看破红尘的佛印却无心做官,只想在佛门之内找点精神依托。苏轼见佛印矢志难移,只好放弃劝他为官的念头,对佛印更加敬佩。
一天,适值大雪,苏轼独自一人在杭州太守府房里一面吃鱼喝酒,一面填词。为了推敲一个句子,他停下筷子眺望着窗外的雪景。忽然,他发现佛印不声不响地踏着雪,朝自己的书房走来。“残渣余肴,杯盘狼藉,怎好用来待客?”想到此,苏轼赶忙把鱼、菜盘子放到一个书架顶上,又连忙收藏起酒具,装出一心一意推敲词句的样子。
谁知这佛印和尚脚快、眼快、鼻子更尖,进门一见苏轼的神色,又嗅嗅屋内气味,看看房间的摆设,便猜知苏轼一定有什么秘密。他不愿直接说出来,便欲擒故纵,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向苏轼请教“苏”的写法。苏轼当时并未认真想,便随口答道:“草头下边,左边是鱼,右边是禾。”佛印一听笑着问:“把草头和鱼字换个位置行不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4/352262.html
以上是关于苏轼-佛印禅师——斗对奇趣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苏轼-佛印禅师——斗对奇趣;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0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