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清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迹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陈廷敬」清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迹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清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迹
近来搜索清代的一些史料,找到诸如范文程、刘统勋、陈廷敬等四位清代名臣的祖上的一些事迹。感叹四位“宰相”的祖辈积德深厚,所以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集录成文,以期现在及未来有缘读此文章的人。能受到启发。这种看待人生问题的思维方式。源于佛儒两家的思想源泉。说到佛法,世上有数不清的人对它怀有崇敬之心,但是对其有所了解的人。却并是很多。许多人将佛法看做是深妙而高明的哲学,却不知其乃是指导做人的实用真理。佛法提倡三世因果之学。认为一个人,如果前世所积集的善业多,今生则获出生尊贵之家、身材相貌殊胜、富饶有大势力、长寿而少病康宁等上妙的果报。如果前世所积集的恶业多。今生则受出生苦难之家、身材相貌丑缺、贫弱而无人助、短命且多病凶祸等下劣果报。源于古代中国本土的智慧。儒家的圣贤也拥有这种相关因果的人生见解。
在《尚书》中的《洪范》篇中。箕子就这样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大致意思是说顺从于善而能遵从正道的,得到长寿富足康宁等福。顺从于恶而违背正道的,得到横死短命、疾病缠身、苦恼不安、贫穷、貌丑陋、软弱无能等穷厄之果。但自古及今,能得到世间圆满福的人,是非常稀有的。比如前世虽乐善好施,而喜欢发怒,则今生得到大富却相貌丑陋的果报。比如前世不喜欢广结善缘及为他人付出,却很少杀生。则今生得到贫穷却很长寿健康的果报。比如前世喜欢施惠于人。却杀生过多。今生则获得富裕而重病缠身及短命的果报。比如前世喜欢出劳力帮助别人。却很少在钱财上广泛的付出。则今生得到虽然贫穷。却人缘极好。且受人爱戴相助的果报。
诸如此类。暂不一一列举。虽然因果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世俗的人不容易了解因果报应之事理。以凡夫的肉眼。即不能看见今生享福受苦之人的前世各自所种的或善或恶之因。也不能看见今生行善做恶之人来世各自所得的或富乐或苦难之果。所以儒家圣贤仅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凭借子孙的余庆余殃。来阐明因果之事实。以行善或做恶的人死后。他的转世来生所获福祸苦乐。此虽为常人肉眼所不能见。但其人的子孙所受的兴旺延绵或苦难断绝。这是只要注意考察就能看得见的。下面我就说说这四位清代宰相的祖德事迹。以便于世上为人父母者有所借鉴。
范文程。字宪斗。他是北宋时期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的十八世孙。因祖辈从南方迁往沈阳。所以他是沈阳人。范文程年少喜爱读书。是沈阳县学生员。天命三年。他和兄长一起拜见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很器重他。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范文程受到重用。参与军政策划。崇德元年。改文馆为内三院。以范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清世祖时。他担任议政大臣。顺治十一年九月。受加太傅兼太子太师。康熙五年八月去世。寿七十。赐葬怀柔红螺山。立碑纪绩。谥文肃。康熙皇帝亲自题写祠额“元辅高风”四字。关于范文程的祖辈。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范鏓。在《明史》一百九十九卷有他的传记。范鏓是明朝正德十二年的进士。为人正直。嘉靖年间。曾担任河南知府。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巡抚都御史潘埙以有待查实为理由。不批准各地请求赈灾的文牒。灾情十分紧急。为防因延误救灾而发生百姓饿死的情况。范鏓不等向上级请示。就打开粮仓赈灾。保全救活十余万饥民的性命。因此受到老百姓的称颂。这声音传到了皇帝耳中。嘉靖皇帝责查户部及潘埙的隐瞒灾情。潘埙因推卸责任于他人而被罢官。范鏓则升任两淮盐运使。范鏓的声名。对他的曾孙范文程也很有影响。清太祖努尔哈赤接见范文程时。听说他是明朝贤臣范鏓的曾孙。对诸贝勒说:“此是名臣的后代。善待他!”应是曾祖父做官时的积德政绩所感。曾孙范文程成为清朝开国第一汉臣。因果报应之事。如影随形。智者当察知。
陈廷敬。字子端。山西泽州人。顺治十五年进士。担任过礼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重要官职。他曾主持编纂《康熙字典》。政绩颇多。康熙五十一年去世。康熙皇帝为他亲制挽诗一章。命皇三子允祉奠茶酒。谥文贞。关于陈廷敬的祖辈。他的高祖陈修。隐居乡间以耕种为生。以多余的粮食捐助贫苦的乡民。曾祖陈三乐也过着隐居的生活。不倦的做善事。祖父陈经济也是重孝义的人。在一方很有德望。凡是乡人有争讼。他以几句话就能调解。使相争的双方都十分信服。在当时有‘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的美誉。陈廷敬的这几位祖辈虽然都没有做官。但是在地方都是很奉行道义的人。一直都在做地方上赈济贫困、调解纠纷、和睦亲族的好事。到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时。治家勤俭。但是却经常以自家有余的钱财或粮食周济乡人。有一年。陈家捐出大量谷物。并焚毁穷苦人所欠的债券。乡人感激陈家的恩德。上访巡抚(一省最高军政长官)。请求表彰陈家。陈廷敬的父亲知道后。急忙将那些乡民追回。抑制此事。过了几天。乡民更加感激踊跃。停下手里的农活或小生意。争相写文书给郡县的长官。请求表彰建祠。从县里到省里。各级的官员都感叹敬佩不已。竟然要将这件事向上通报给朝廷礼部。陈昌期听说此事后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考取进士。在南书房和上书房供职。乾隆年间担任过刑部侍郎、漕运总督、翰林院掌院学士、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重要官职。先后受加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傅等爵衔。乾隆十七年。因为受命入军机处行走。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政绩多有建树。为官清正廉洁。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去世。谥文正。乾隆皇帝亲临其丧礼。见到丧事节俭朴素。十分悲痛。回到乾清门。流泪对诸大臣说:“朕失一股肱!”又说:“象统勋这样的才不愧是真宰相。”关于刘统勋祖上的道德栽培。要从他的祖父刘必显说起。刘必显于顺治九年考中进士。后来出任广西员外郎。为官正直清廉。是一个大明白人。他曾为子孙后代立下家训:“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从这段家训上。可以看出这位老先生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也可以看出其对子孙后代的栽培和教育。刘必显的的儿子刘棨是清朝有名的清官。刘棨。字弢子。山东诸城人。康熙二十四年考中进士。担任过湖南长沙知县。做官廉明。三十七年。提拔为陕西宁羌知州。当时关中发生大饥荒。汉南犹为严重。州里没有储备的粮食。在山区搬运粮食非常困难。棨请借
曹振镛。字俪笙。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担任过工部尚书、翰
宰相为古代中国的中央政府总揽政务的行政首长的通称。历代的称谓皆不同。就明清两代而言。明朝初年。曾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废丞相。由皇帝掌握国政。宰相制度遂废。明成祖时以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内阁大学士职权加重。而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居首者为首辅。清代沿明朝旧制。到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殿阁大学士须兼军机大臣。才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宰相。该文中的范文程、陈廷敬、刘统勋、曹振镛四人。皆为前清时期的“宰相”。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乃是感于今天的人心不古。淳朴厚道已渐远去。究其根源。是东西方传统教育的丧失。国失其教。家失其道。人心中的“德治观念”被覆盖掩埋。所以写下《清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迹》。是希望有缘读到此文的“为官居位者”、“经商致富者”以及“为人父母”者。都能借助于清代四位宰相的祖辈事迹之启发。唤醒我们内心的正确向往。使道德的传承延续下去。令此世上多一些善化。少一些迷失。则不枉人生之大意义。
原文出处:http://www.xuefo.com/nr/article24/241621.html
以上是关于「陈廷敬」清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迹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陈廷敬」清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迹;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