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故事:《二十四悌》【初集卷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德育故事:《二十四悌》【初集卷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德育故事:《二十四悌》【初集卷二】
初集卷二 《二十四悌》
悌篇
一、【泰伯采药】
泰伯让国。曲顺其亲。之荆采药。被发文身。
【原文】
殷泰伯、周太王长子。弟季历。生子昌。有圣瑞。太王有传位季历以及昌之意。泰伯知父意。即与弟仲雍相约。因父病。以采药为名。逃之荆蛮。被发文身。示不可用。孔子以至德表之。
李文耕谓泰伯之逃。遵朱注以让商为定论。然即其默窥太王爱季及昌之意。率仲弟飘然远去。使王季自然得位。而太王亦无立爱之嫌。其曲全于父子兄弟间者。浑然无迹。非至德其孰能之。
【白话解释】
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他的第三个弟弟。名字叫做季历。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姬昌。就是后来的文王了。生下来的时候。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第二个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假称因为父亲有病。要到山里去采药。借着这个名头。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上画了花纹。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孔夫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二、【赵孝争死】
赵孝遇饥。自述体肥。愿代弟死。两得全归。
【原文】
汉赵孝、字常平。与其弟礼相友爱。岁饥。贼据宜秋山。掠礼。将食之。孝奔贼所。曰、礼病且瘠。不堪食。我体肥。愿代之。礼不允。曰、我为将军所获。死亦命也。汝何辜。兄弟相抱大哭。贼被感动。并释之。事闻。诏分别迁授。
赵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盗贼。夫恶至杀人而食之贼。且当众贼饥饿亟亟待食之时。尚可令起慈心。则世间安有不能化之人。大学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其然乎。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三、【许武教弟】
许武教弟。半读半耕。取多与寡。以成弟名。
【原文】
汉许武、父卒。二弟晏普幼。武每耕。令弟旁观。夜教读。不率教。即自跪家庙告罪。武举孝廉。以弟名未显。乃析产为三。自取肥田广宅。劣者与弟。人皆称弟而鄙武。及弟均得选举。乃会宗亲。泣言其故。悉推产于弟。
许武与薛包。适成一反比例。薛包让美取恶。不欲居瘠己肥侄之名。故设种种饰词以掩之。许武取多与寡。实默存抑己扬弟之心。故假种种贪行以显之。事若相反。而其用心之苦。则尤甚也。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当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弟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四、【姜肱大被】
姜肱大被。旷世所稀。不言遇掠。盗悔还衣。
【原文】
汉姜肱、字伯淮。与二弟仲海季江。友爱天至。虽各娶。不忍别寝。作大被同眠。尝偕诣郡。夜遇盗。欲杀之。兄弟争死。贼两释焉。但掠衣资。至郡。见肱无衣。问其故。肱托以他词。终不言。盗闻感悔。诣肱叩谢。还所掠物。
李文耕曰。人伦有五。惟兄弟之日长。父之生子。夫之娶妻。蚤者皆以二十年为率。惟兄弟相聚。自幼至老。多者至七八十年之久。若恩意浃洽。猜忌不生。其乐岂有涯哉。姜氏兄弟。乃真知此味矣。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一个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爱。虽然他们兄弟三个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开了睡。所以他们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个人一同睡着。有一次、兄弟们一同到府城里去。晚上碰着了强盗。就要杀他。他们兄弟三个人都抢着死。强盗也就把三个人都释放了。只抢了一些衣服和金钱去。到了府城里。别人家看见姜肱兄弟们都没有了衣服。就问姜肱这是什么缘故。姜肱就用别的话来支开了。终究不肯说明、碰着强盗这一回的事。强盗们得知了。觉得很感激。并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儿。叩头谢罪。把以前抢去的物件。统统都还了他们。
五、【缪彤自挝】
缪彤化弟。闭门自挝。诸妇谢罪。得以齐家。
【原文】
汉缪彤、字豫公。少孤。兄弟四人同居。及各娶妻。诸妇遂求分异。数有争斗之言。彤愤叹。乃掩户自挝曰。缪彤、汝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将以齐整风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更为敦睦。
李文耕曰。骨肉之间。无责善之理。父子既然。兄弟可知。观缪公返躬自责。而诸弟及诸妇。遂人人知悔。转为敦睦。可知天地间除自责自尽外。更无道理矣。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缪单名叫做彤。表字豫公。他在幼小年纪的时候。早已没有了他的父亲。兄弟四个人。一同住在一块儿。等到后来各自娶了妻子。这几个妇女们就要请求均分家产。已经有好几次了。甚至于屡次有争闹的言语发生。缪彤听见了很感愤叹息。就关了门。自己打着自己说道。缪彤呀缪彤。你勤修身体。谨慎行为。学了圣贤人的法则。想去整齐世界上的风俗。为什么不能够去正了自己的家庭呢。他的弟弟们和那几个妇女听到了。就都在门外叩着头、谢了罪。缪彤才开了门出来。从此以后。他们一家的男男女女。就更加敦好和睦了。
六、【王览争鸩】
王览护兄。争鸩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原文】
晋王览、母挞其异母兄祥。览辄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览与妻亦趋共之。祥渐有时誉。母疾之。乃鸩祥。览知。取酒争饮。母遽覆酒。遂感悟。吕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与祥。祥以授览。后果九代公卿。
许止净曰。祥览二人。颇与卫公子伋寿相类。惟彼则均不得其死。此则富贵寿考。声施烂焉。则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执太甚。爱其子反以伤其心。贻恶名于后世。亦太愚哉。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著名友悌的人。姓王名览。他的母亲打他不同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时候。王览每每流着眼泪。抱了哥哥。他的母亲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王览同了他的妻子。也一定赶去同做。后来王祥在社会上。渐渐地有了名誉。王览的母亲很妒忌他。就用毒酒要药死他。王览知道了。就拿了药酒来抢着喝。他的母亲就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因为了这一件事。他母亲的心里也就感悟了。当时吕虔有把佩刀。看佩刀上面刻着的字。带了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吕虔就把这佩刀送给王祥了。王祥拿来给了弟弟。果然后代的子孙。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七、【庾衮侍疫】
庾衮事兄。疫盛不避。亲自扶持。昼夜不寐。
【原文】
晋庾衮、字叔褒。时值大疫。二兄死焉。次兄毗复危。疠气方炽。父母诸弟悉外避。衮独不去。诸父强之。衮曰。性不畏病。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间复抚柩哀泣。十余旬。疫止。家人乃反。毗病得瘥。衮亦无恙。父老异之。
衮不畏疫。父老异之。以为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然疫非不足畏。第骨肉至情。自不当舍去。亦不忍舍去耳。此中原不容畏避心。亦不容侥幸心。世人一涉计较,便失之矣。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姓庾。单名是一个衮字。表字叫做叔褒。那时候正逢着了大瘟疫。他的两个哥哥。都传染了疫病死了。第二个哥哥名叫庾毗的。又病得很危险。疫气非常的盛。所以他的父亲母亲和弟弟们。都避到外边去了。独剩了庾衮一个人不肯去。他的伯父叔父们硬要他也出去躲避。庾衮就说道。我的生性。是一向来不怕病的。竟不肯出外。他并且亲自扶持病人日夜不睡。有时候还抚着死去的两个哥哥的灵柩。哀哀的哭。这样的过了一百多天。流行的时疫、没有了。家里的人才回到家里来。这时候庾毗的病已经好了。庾衮也没有传染。地方上的父老们。都觉得很奇怪。
八、【刘琎束带】
刘琎敬兄。闻呼下榻。束带未完。不敢遽答。
【原文】
南齐刘琎、字子敬。瓛之弟也。方毅正直。宋泰豫中。为明帝挽郎。其兄尝于夜间隔壁呼之。琎不答。至下床著衣正立。然后应。瓛怪其迟。琎曰。向因束带未完。故不敢应耳。其敬兄如此。是以为一代名臣。
兄弟非疏远之人。卧室非几席之地。夜睡非进退之时。乃以束带未完。礼貌欠周。一应对且不敢。其敬兄可知矣。孝经云。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立操如此。宜其为当代名臣矣。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南齐朝有一个人。姓刘。单名是一个琎字。表字子敬。就是刘瓛的弟弟。他的做人。是很刚方并且很正直的。在南宋朝泰豫年间。曾经做过明帝的挽郎。有一次。他的哥哥刘瓛。半夜里在隔壁房间里。叫着他的名字。但是刘琎并不去答应他。等到下了床。穿好了衣服。到了哥哥床面前立正了以后。才答应了。刘瓛很怪他的弟弟。怎么答应得这样迟。刘琎从从容容对他的哥哥说道。以前我因为身上的带子还没有束好。深恐防礼貌不周。得罪了兄长。所以不敢随随便便答应的。刘琎的敬重哥哥。是这个样子。所以做了一代有名的臣子。
九、【牛弘不问】
牛弘之弟。酗酒杀牛。其妻往诉。不问不尤。
【原文】
隋牛弘、本姓寮。父允。为后魏侍中。赐姓牛。弘好学博问。官吏部尚书。其弟弼尝酗酒射杀弘驾车牛。妻告曰。叔射杀牛。弘不以为意。但答曰。作脯。妻又曰。叔射杀牛。大是异事。弘答曰。已知。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李文耕曰。兄弟之嫌。多起于妇人。然妇虽善间。岂能间无可间之骨肉。如牛弘闻弟杀牛。而第曰作脯。妻复言之。仅答曰已知。若欲再言。则已读书去矣。饶舌妇其奈之何哉。
【白话解释】
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牛弘的。他原来本是姓寮。他的父亲名叫寮允的。做了后魏国的侍中官。所以皇上赐给他姓牛。牛弘的生平。最喜欢读书。他的见闻又很广博。后来做了吏部尚书。他的弟弟名叫牛弼的。有一次。吃醉了酒。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只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去告诉丈夫说。叔叔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缘故。竟敢把你驾车的一只牛射死了。牛弘听了这种话。也不以为意。只冷冷地回答他的妻子道。做干肉吃好了。他的妻子又说道。叔叔射杀了你一只牛。真是大大奇怪的事情呀。牛弘又回答他道。我已经晓得了。他的脸色很自然。仍旧读着书不息。
十、【田真叹荆】
田真昆仲。议分紫荆。树即枯死。悲悔同声。
【原文】
隋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议分财产。资皆均平。堂前有紫荆树。茂甚。议分为三。其树即枯。真叹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兄弟复同居。愈相友爱。紫荆复荣茂如故。
李文耕谓田氏久翕。其庭树亦敷荣于和气之中。至于析财异居。伤其和气。即不闻分斫之议。树亦应枯死矣。既而兄弟同居。荆花重艳。岂非和气复回之证乎。真以兄弟比树之同气连枝。最为切近。
【白话解释】
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非常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那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见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末我们的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因此悲伤得了不得。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十一、【李勣焚须】
李勣在官。为姊煮粥。火焚其须。不用妾仆。
【原文】
唐李勣、字懋功。本姓徐。太宗赐姓李。以功封英国公。初为仆射时。其姊病。勣亲为燃火煮粥。风回。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自苦如此。勣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勣亦老。虽欲数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李文耕曰。姊妹出嫁。服降弟兄一等,然固我之同气也。况父母牵挂。尤多在于女儿。爱父母未有不爱及姊妹者。李仆射为姊煮粥。焚须不顾。读其对姊数语。恺恻之思。溢于言外。令人凄然生感。
【白话解释】
唐朝有一个大臣。叫做李勣。表字懋功。原来他本是姓徐。太宗皇帝爱惜他。所以赐给他也姓了李。并且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把他封做了英国公。当李勣做宰相的时候。他的姊姊偶然生起病来。李勣就亲自替他姊姊烧着火去煮粥。那里晓得吹了一阵风来。竟把李勣的胡须烧着了。他的姊姊看见了。就说。我们家里男的女的用人多得很。为什么要你自己辛苦得这个地步呢。李勣回答他姊姊道。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我是因为现在姊姊的年纪已经老了。我的年纪也老了。虽然要想常常替我姊姊煮着粥。那里能够呢。
十二、【文本乞恩】
文本有弟。太宗不悦。婉曲陈情。泣下呜咽。
【原文】
唐岑文本、为右相。弟文昭任校书郎。多交轻薄。太宗不悦。谓文本曰。卿弟多故。朕将出之。文本曰。臣弟少孤。老母特钟爱。令出外。母必愁瘁。无此弟。是无老母也。容臣归。极言劝诫之。因泣下呜咽。上愍其意而止。
情到至处。无不感动。况贤明如太宗乎。文本爱弟。出于至情。实根于至性。发悲哀之语。陈恳切之衷。且垂涕泣而道之。卒以感动君王。收回成命。得免慈亲之愁瘁。兼保弱弟之安宁。殊令人叹服不置。
【白话解释】
唐朝时候。有一个大臣姓岑。名叫文本。做了右丞相的官。他的弟弟岑文昭。做了校书郎。可是岑文昭来往的朋友。多是些轻薄的人。太宗皇帝心里很不高兴。就对岑文本说道。你的弟弟事故很多。我要把他调到外边去。岑文本就叩着头。回对太宗皇帝说。我的弟弟。因为从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所以我的老母非常的宠爱他。现在皇上要叫他出外。那末我的母亲一定是要忧愁劳瘁的。倘若没有了这个弟弟。就等于没有了我的老年母亲了。让我回到家里。竭力的去劝诫他。岑文本说完话。就流着眼泪。呜呜咽咽哭起来了。太宗皇帝很可怜他爱惜弟弟的情谊。也就不调他的弟弟外出了。
十三、【公艺百忍】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睦族之道。忍字百余。
【原文】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问其睦族之道。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睦。由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家道雍睦矣。
李文耕曰。处家之道。非一忍字所能尽。然忍固争之反。化之渐也。凡憎嫌之端。初起甚微。结之便深。构之便大。一忍则无事矣。况相效于忍。有不和顺者乎。张公治家。更有规范。然忍字固其得力处也。
【白话解释】
唐朝时候。有个姓张名叫公艺的。他家里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块儿不分家了。高宗皇帝就叫了张公艺来问他道。你们能够使得族中这样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么法子呢。张公艺就请求用了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张公艺提起笔来。竟接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到皇帝那里。照张公艺的意思。以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间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于尊长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礼节。或者有了不完备。大家互相责问。互相怨望。所以就发生了种种乖异和争闹的事情。倘然能够大家百样都忍耐些。那末家里当然是很和睦的了。
十四、【士选让产】
张氏士选。阴骘满面。让产青年。名传金殿。
【原文】
五代张士选、幼丧父母。其叔育之。祖产未析。叔有七子。选年十七。叔曰。今与子析产为二。各得其一。选曰。叔有诸兄弟七人。可分为八。叔固辞。选让愈力。因从之。时选在馆。术者称其满面阴骘。必高第。后果然。
明代俞僧与伯之六子。七分其祖产。士选与叔之七子。八析其祖遗。俞僧因从其妻之言。士选则出于己之意。彼则后报以富。此则先报以贵。后先辉映。天之报施皆不爽。盖士选尤贤于俞僧也。
【白话解释】
五代时候。有个张士选。幼小年纪就没有了父亲母亲。靠着他的叔父养育他。他祖父遗下来的家产。还没有分析过。他的叔父有七个儿子。等到张士选十七岁的时候。他的叔父对他说。现在我和你把祖父遗下来的家产。分做两份。大家各得一份罢。张士选说道。叔父生有兄弟们七个人。那末应当把家产分做了八份才好。他的叔父一定不肯。张士选愈让得厉害,因此他的叔父也就答应他了。这个时候。张士选还在书馆里读书。有一个看相的。偶然走到书馆里来。看见了张士选。就指着张士选对书馆里的先生说。这个人满脸阴骘。将来必定能够高高的及第。后来果然应了他的话。
十五、【陈昉百犬】
陈昉眷属。七百余口。上下相亲。孚及百狗。
【原文】
宋陈昉、自其祖崇遗制以来。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余口。不畜婢仆。上下亲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席。有犬百余。共槽而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乡里皆化之。州守张齐贤上其事。免其家徭。
许止净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后之论者颇疑之。谓史氏浮夸。殊不知孝友传中。感及毒蛇猛兽。化及蚊蚋虮虱。何况于犬。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4/355008.html
以上是关于德育故事:《二十四悌》【初集卷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德育故事:《二十四悌》【初集卷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02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