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德育故事:《二十四耻》【初集卷八】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历史-德育故事:《二十四耻》【初集卷八】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德育故事:《二十四耻》【初集卷八】
初集卷八 《二十四耻》
耻篇
一、【成汤放桀】
成汤救世。誓师于郊。自谓惭德。放桀南巢。
【原文】
商汤、契之后。初为诸侯。居亳。三使聘伊尹。尹就汤。汤荐尹于桀。自亳凡五适夏。告以尧舜之道。桀终不听。暴虐愈甚。汤乃誓师攻鸣条。放桀于南巢。自以为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仲虺乃作诰以明之。
汤三聘得伊尹。荐于桀。盖其心以为伐桀救世。不若使尹事桀。以止其乱。志正不在兴商也。至万不得已而放桀。独为有惭德。是故征诛吊伐。有汤之德则可。无汤之德则篡也。其不为口实者几希矣。
【白话解释】
三代时候。商朝的汤王。就是契的后代。起初是在夏朝做着诸侯。居住在亳的地方。差了人、用了聘礼、去聘请伊尹三次。伊尹才到汤王那儿来了。汤王就把伊尹荐到桀王那边。打从亳的地方到夏朝里。前后一共走了五次。把古时代唐尧虞舜做人君的大道理、告诉桀王。桀王终于不肯听他的话。反而愈加暴虐了。汤王不得已、才发了誓、与兵去攻打鸣条地方。把桀王流放到南巢地方去。汤王既然流放了桀王。自己以为这桩事。未免有伤德性。很为惭愧。说道。我恐怕后世的人。把我当做话柄。于是仲虺就做一篇诰文。来表明他。
二、【夷齐采薇】
伯夷叔齐。洁身如玉。饿于首阳。耻食周粟。
【原文】
殷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让国逃隐。闻文王作。同归于周。武王伐纣。夷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夷齐耻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山下。
伯夷遵父命而逃。孝也。叔齐亦不立而逃。悌也。皆求仁得仁也。叩马而谏。忠也。亦义也。饿死首阳。其以伐纣为不仁不义乎。夫以独善其身谓仁义者。学夷齐可。以兼善天下谓仁义者。则学武王也。
【白话解释】
殷朝末年间的时候。有两个著名的隐士。一个名叫伯夷。一个名叫叔齐。是孤竹国里君主的两个儿子。他们为了辞让国君的位子。逃去隐下了。听得了周文王的兴起。两个人就同到周文王那儿来。后来周武王去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就在马前谏劝着。武王身边的人。就要用兵器来打他们了。姜太公道。这两个人是很有义气的人呵。就把伯夷叔齐好好的扶了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朝的乱事。得了天下。这就是周朝了。伯夷叔齐觉得很羞耻。就不肯吃着周朝的粟米。两个人同到首阳山里去隐下了。采了薇草来吃着。后来就在首阳山下饿死了。
三、【句践尝胆】
越王句践。焦思苦身。不忘国耻。尝胆卧薪。
【原文】
周越王句践之困于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大夫种曰。何遽不为福乎。吴既赦越。句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耶。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卒沼吴以雪耻。
国耻不可不雪也。但雪之贵有道。句践卧薪尝胆。生聚十年。教训十年。五问于包胥。五对于诸大夫。内命夫人、外命大夫、曰。内有辱、子也。外有辱、我也。徇于军者十次。故能一举而雪会稽之耻焉。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越国的君王名叫句践的。被吴国打败了。围困在会稽地方。他就叹着一口气说道。我难道就这样的完了吗。他的臣子做大夫官、名叫种的说道。讲不定这个也是福呢。后来吴国饶了越国。越王句践回到了国里。就非常刻苦。劳动他的身子。运用他的心思。把一个苦胆放在自己坐的地方。每逢坐的时候。和睡的时候。就仰望着这个苦胆。喝的和吃的时候。也尝着这个苦胆。并且自己对自己说。你难道忘记了会稽地方的羞耻吗。费了十年工夫、生养百姓们。又费了十年工夫、教训百姓们。终于把吴国的宫室废灭了、变做污池。洗净了当时在会稽地方的羞耻。
四、【丘明素臣】
丘明所耻。匿怨友人。巧言令色。足恭异伦。
【原文】
周左丘明、受经于孔子。因春秋作传。杜预云。仲尼为素王。丘明为素臣。孔子尝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宋元丰中。诏左丘明从祀。封瑕丘伯。
孔子述而不作。所作者惟春秋。左丘明惧妄意失真。具论其语而作传。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丘明传春秋。则乱臣贼子当更惧矣。孔子所耻。丘明亦耻之。杜预谓为素王素臣。义自当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有一个姓左名叫丘明的。在孔夫子的那儿学习经书。就因了孔夫子做的春秋那一部书。做了传文去解释他。后来晋朝的杜预说道。孔仲尼是不登王位的素王。左丘明也就是不曾做官的素臣子了。当时孔夫子曾经说道。凡是一个人、说话说得好听。面色妆得好看。做出过分谦恭的样子。左丘明对于这种人觉得很羞耻。我对于这种人也觉得很羞耻的。隐藏了心里的怨恨、又去亲近他的、这种人。左丘明觉得他们很羞耻。我也觉得他们很羞耻的。后来在宋朝元丰年间。皇帝下了诏。把左丘明在孔夫子的大成殿里祔祭着。并且追封他做瑕丘地方的伯爵。
五、【相如称疾】
相如忍辱。秦不加兵。廉颇感化。请罪负荆。
【原文】
周蔺相如、廉颇、同仕赵。相如位居颇上。颇欲辱之。相如每称疾引避。人皆耻之。相如语舍人曰。秦不敢加兵于赵。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为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颇闻之。肉袒负荆。造门请罪。遂为刎颈交。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皆以为难。而相如不以为难。引疾避颇。人皆以为耻。而相如不以为耻。盖其所耻者。惟恐君国受辱。身辱犹其次也。卒至廉颇感悟。负荆请罪。人可不以国耻为重乎。
【白话解释】
周朝战国时候。有一个姓蔺名叫相如的。和那个姓廉名叫颇的。一同在赵国里做官。蔺相如的官比廉颇大。廉颇心里气忿。想要羞辱蔺相如一番。可是蔺相如每次总推说有了疾病避开了。人家颇觉得替他羞耻。蔺相如就对他的左右亲近的人说道。秦国所以不敢用兵来攻打赵国。就是为了我们两个人在着的缘故。我所做的事。一定先做着国家里的要紧事。然后去报私仇的。廉颇听到这番话。就自己解去了上身的衣服。负了荆杖。到蔺相如的门上去请罪。终于两个人。结成了同生共死、割断了首级、也没有懊悔的好朋友。
六、【孟孙克己】
孟孙克己。盛德孔多。助人采果。且避偷禾。
【原文】
汉淳于恭、字孟孙。家有山田果树。人或侵盗。辄助为收采。见偷禾者。念其愧。因伏草中。盗去乃起。里落化之。王莽末。恭兄崇。将为盗烹。恭请代。得俱免。后崇卒。养孤教诲。有不如法。恭用杖自箠。儿惭而改过。
淳于恭专以克己利人为务。未尝欲激人之知耻。而人受其感化。则羞恶之心。莫不油然作矣。且当遭寇之时。众莫事农桑。恭独力田。人曰。死生未分。何空自苦。恭曰。纵我不得。他人何伤。尤无我相也。
【白话解释】
东汉朝时候。有一个双姓淳于。名叫恭的人。表字就叫孟孙。家里有的山田和果子树。人家或者去偷盗他的果子。淳于恭就每每帮了他们采下来。又看见有来偷他田里稻子的人。淳于恭恐怕偷稻的人要惭愧。他就自己伏在草里面。等那偷稻的人去了。才起来。于是他乡里的人。都受了他的感化。在王莽末年间的时候。淳于恭的哥哥名叫淳于崇的。被强盗们捉了去。将要把他煮熟着吃了。淳于恭就去请求、自己代替哥哥死。因此兄弟俩都得免了。后来淳于崇死了。淳于恭教养孤儿。倘若有了不合法。淳于恭就用了杖打着自己。孤儿见了很惭愧。就改过了。
七、【刘宽多恕】
刘宽示辱。仅以蒲鞭。失牛误认。徒步归焉。
【原文】
汉刘宽、温仁多恕。有失牛者。就宽车认之。宽下驾步归。有顷。失牛者得牛送还。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典历三郡。吏民有过。但以蒲鞭示辱。
逯乡侯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自责。见父老慰以农田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夫人欲试宽、令恚。使婢奉肉羹。污其朝衣。宽曰。羹烂汝手乎。人感德兴。日有所化。余取其以耻德化人者。
【白话解释】
东汉朝时候有个刘宽。他的为人温和仁厚。又很宽恕。有个人遗失了一只牛。就把刘宽驾车的牛、认做了他的牛。刘宽就下了车。一步一步的走回到家里。过了一回儿。失牛的人、把自己的牛寻着了。就把刘宽的牛仍旧送回来、还给刘宽。并且谢着罪说道。我很惭愧。对不住你长者。随你办什么罪好了。刘宽说道。东西或者有相像的。事情或者有错误的。既然你很辛苦地来送还了我。何必还要谢罪呢。那地方上的人。很佩服刘宽的不计较。后来刘宽历任做了三郡的太守官。每逢下属们和百姓们有了过失。只用了蒲草做的鞭儿打他们。表示一种羞辱。
八、【甄宇瘦羊】
博士甄宇。耻众分羊。特取瘦者。千古名扬。
【原文】
汉甄宇、字长文。建武中。每冬日。诏赐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诸博士争羊不已。欲杀羊分肉。宇时为博士。以分羊为耻。因先自取其最瘦者。乃免争。后帝知其事。因呼宇为瘦羊博士。
孔融四岁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以我小儿当取小者。千古传为美谈。而甄宇于赐羊。特取其瘦者。诸博士且因之而息争。于以见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无非为名利二字所蔽耳。
【白话解释】
东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甄。单名叫一个宇字的。表字就叫做长文。在光武皇帝建武年间。每逢冬天寒冷的时候。皇帝下诏赏赐五经博士们、每人给羊一头。可是羊有大小肥瘦的不同。因此许多博士们。大家争夺那些大的肥的羊。闹的不得了。甚至于要把羊先杀了。大家再均均匀匀的分肉。以免得互相争夺。这时候、甄宇也是做着五经博士的。觉得杀羊分肉、是很可羞耻的事。因此就自己先拣了一只最瘦小的羊。于是才免了这种无谓的争执。后来光武皇帝晓得了这一回事。就把甄宇叫做瘦羊博士。
九、【王烈遗布】
彦方盛德。化及盗牛。使人遗布。激改愆尤。
【原文】
汉王烈、字彦方。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我闻其过。是有耻心。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人遗剑于路。盗为守之。
许止净谓王公不过在野一匹夫。而能使窃盗之徒。宁受刑戮。惟恐其知。非所谓君子不怒而民威于鈇钺乎。化一盗贼。而一县景从。远夷遵奉。盛德之感人。过于刑罚爵禄。信哉。
【白话解释】
东汉朝时候。有一个王烈。表字就叫彦方。他的乡里有个偷牛的人。把人家的牛偷了去。牛主人把这个偷牛的人捉到了。那个偷牛的人。就告了罪说道。我偷了你的牛。现在受你的刑罚。我是甘心愿意的。可是请求你千万不要给王彦方知道了。王烈听到了这一回事。就差了一个人去谢那偷牛的人。并且送了他一疋布。有人问王烈。这是什么缘故。王烈道。偷儿恐怕我晓得他的过失。这就是有了羞耻的心。既然对于恶事、有了羞耻的心。就是能够改善了。所以我用了这个法子去激厉他的。后来有一个人。把一柄宝剑遗失在路上。那个以前偷牛的人。就替他看守着。
十、【管宁善化】
管宁割席。以愧希荣。牵牛代牧。备汲息争。
【原文】
汉管宁、少与华歆同席肄业。有乘轩过门者。歆废书往观。宁遂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邻有牛暴田。宁为牵牛著凉处牧之。牛主大惭。若犯严刑。里中有井。汲者争先而斗。宁多买汲器。置井旁。乃各自悔责。
好视喜听。少年常情耳。乃宁以慕荣为耻。竟至割席。且尝锄园得金。宁不顾。歆则捉而掷之。盖优劣显判矣。厥后魏主征为大中大夫。不受。歆以太尉让宁。亦辞。年八十四卒。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白话解释】
东汉朝的末年间。有个管宁。幼小时候。和华歆同一只桌子读书。有个做官的人。坐了车子经过他的门口。华歆就抛了书本去看。管宁因此就和华歆割绝了交好。大家分开桌子各自独坐了。管宁并且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呵。邻舍人家有一只牛在田里乱跑。妨害了田稻。管宁就牵着牛、到清凉的地方放着。并且自己替他们看守着。牛主人就大大的惭愧。好像犯了严厉的刑罚一样。乡里内有一口井。汲水的人大家为了抢着先。因此争斗了起来。管宁就买了许多汲水的器具。盛了水。放在井旁边。于是抢先汲水的人。大家都自己悔悟着。自己责问着。
十一、【王济不屈】
王济不屈。知耻直陈。尺布斗粟。未使亲亲。
【原文】
晋王济、尚常山公主。帝尝谓和峤曰。我欲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恐不可屈。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否。答曰。尺布斗粟之谣。尝为陛下耻之。他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矣。帝默然。
王武子风姿英爽。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庄老。与娣夫和峤裴楷齐名。以尺布斗粟之谣为帝耻。以不能使帝亲亲为己耻。可谓知耻者矣。古云、知耻近乎勇。信然。世之兄弟不睦者。闻济言当愧矣。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王济。娶了常山公主做妻子的。有一次。皇帝对和峤说。我要把王济先骂了一番。然后再给他的官爵。你看怎么样。和峤说。恐怕王济是一个不可屈服的人呵。皇帝就把王济召了来。切切实实的责备他。然后又说道。你晓得惭愧了吗。王济就对答道。从前汉朝淮南王的时候。有一种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童谣。这个是做臣子的替陛下很羞耻的。别人家能够使得皇上疏远亲族。可是做臣子的、不能够使得皇上亲睦亲族。这个也是做臣子的、很惭愧对陛下的呵。皇帝听了这一番话。一声也不响了。
十二、【朱冲送牛】
晋有朱冲。偿犊高风。送刍无恨。化及羌戎。
【原文】
晋朱冲、好学而贫。以耕为事。邻人失犊。认冲犊以归。后得犊于林下。大惭。以犊还冲。竟不受。有牛犯其禾稼。冲屡持刍送牛。而无恨色。主愧之。不复为暴。诏补博士。称疾不应。逃入深山。居近夷俗。羌戎奉之若君。
许止净谓古之高人。多有因人疑己而偿物。及其既悟。返物不受者。如姜肱桑虞皆然。夫因人疑而偿其物。盖与世无争矣。故一匹夫伏处深山。化及羌戎。下至毒虫猛兽。非盛德至善而能若此乎。
【白话解释】
晋朝时候有个朱冲。很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贫苦。就靠着耕田过生活。邻舍人家失去了一头小牛。就把朱冲的小牛认去了。后来那一只失去的小牛。在树林下面找到了。于是邻舍人家。觉得自己的举动太猛浪了。大大的惭愧。就把朱冲的小牛送回来还给朱冲。朱冲竟不肯收受。另外又有一只牛。践踏朱冲田里的稻子。朱冲屡次拿了饲牛的草去给牛吃。一些儿也没有怨恨的神色。牛主人也觉得惭愧。就不再放纵这头牛为害了。后来朝廷下了诏。叫朱冲去做博士。朱冲推说有病。不肯就。逃到深山里去。住的地方、近着外国的风俗。外国的人。敬奉他像君主一样。
十三、【道虔激耻】
道虔送笋。捃拾自资。同捃争穟。悉以与之。
【原文】
南宋沈道虔、人窃其园菜。虔自逃隐。有拔其屋后笋。则买大笋送之。曰、欲竹得成林耳。盗惭不取。使置其门内而还。尝以捃拾自资。同捃者争穟道。虔谏不止。悉以所得与之。争者愧恧。后每事辄云。勿令居士知。
道虔天心仁爱。孙恩乱后饥荒。与兄子共釜庚之资。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冬月无复衣。戴颙为作衣服。并钱一万与之。虔悉分诸兄弟子无衣者。乡里少年。相率受学。咸得有成。其所以感人深矣。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南宋朝有个宋道虔。有人把他园里的菜偷掘了。沈道虔反而自己逃着隐避了。有人把他屋后的笋拔去了。沈道虔就另外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个拔笋的人。并且对他们说。屋后的笋。要他将来成就竹林的。偷笋的人。觉得很惭愧、不要他的笋。沈道虔就叫人把笋放在他们的门里面。自己回来了。沈道虔平常拾取田里遗下的谷粒。拿来做饭食的。有一班同拾遗谷的人。大家抢夺田里边有遗稻的路。沈道虔劝他们不住。就把自己拾来的谷。尽数给了他们。争夺的人。大家觉得很羞耻。后来每每有了事。一定说、勿可给沈道虔晓得了。
十四、【元琰避盗】
元琰避盗。畏其愧耻。伐木为桥。盗风以止。
【原文】
南齐范元琰、字伯珪。钱塘人。累征辟不就。性嗜学。博通经史。家贫。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菜。遽退走。母问其故。对曰。畏其愧耻故也。或涉沟盗其笋。元琰因伐木为桥以渡。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鼠窃。
廉之至可以道不拾遗。耻之化亦可乡无鼠窃。似廉之效力。胜于耻矣。但遗物之事、偶然耳。鼠窃则时有所闻。孰能使之有耻且格。元琰家素贫寒。且以蔬菜为业。乃畏人愧耻而不较。尤为人所难能。
【白话解释】
南北朝时候。南齐朝有一个姓范的人。名叫元琰。表字就叫伯珪。是钱塘地方的人。屡次朝廷里叫他去做官。他终于不肯去。范元琰的生性。最喜欢读书。对于经史的学问。都能够贯通精博。家里很穷苦。就卖着园里种的菜蔬过日子。有一次走出去。恰巧看见有人正在偷他的菜。范元琰就立刻退回来了。他的母亲就问他为了什么缘故。范元琰对答道。恐怕他们要惭愧的缘故。有人渡过水沟来偷他家里的笋。范元琰就砍了树木来做一条桥。给他们渡过这个水沟。从此以后。偷笋的人。大大的惭愧。一村的人。就再没有偷窃的事情发生了。
十五、【弘景异操】
弘景冲龄。即能明理。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原文】
南齐陶弘景、幼有异操。读书万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曰、仰青天。观白日。不觉为远矣。梁武帝蚤与之游。即位。征之。不出。有大事。无不咨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4/355020.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德育故事:《二十四耻》【初集卷八】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德育故事:《二十四耻》【初集卷八】;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0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