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宽容大度不但利人且利己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历史-宽容大度不但利人且利己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宽容大度不但利人且利己
美国学者房龙,专门写过一本《宽容》。但是不宽容的人,不大可能读了几篇文章之后,就变得宽容起来。一个人能够原谅他人的过失,对冒犯、侮辱,或是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不予计较,须有宽宏的度量;而一个人的度量是宽宏还是狭小,不但取决于他的性格、心地,取决于他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预见行事后果的能力,还与宽容与智慧、见识有关。有的人度量宽宏,是天性使然,这种人毕竟很少,更多的人能够宽容他人,则是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之后而做出的抉择。
韩信为平民时,曾于淮阴街头受过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后来他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被刘邦封为齐王。衣锦还乡时,并未忘记当年那个逼他钻裤裆的人,但并没有要对方的脑袋,而是任他作尉官,并对诸将说:“此人是个壮士。他当年辱我时,我当然可以与他以死相拼,但死得无名,所以忍耐至此。”
韩信此言,只是道出了他当时受辱时对利害的权衡,而他不杀屠夫之子,却是一种智慧的抉择。这时,韩信已经封王,而那曾经侮辱过他的人仍是个平民。韩信若是为报复而杀他,当然如同杀鸡般容易,但这一刀下去,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横暴形象,也就活脱脱显现了出来。他以德报怨,对此人授之以官,则可以显示其大丈夫襟怀,赢得人心。智商奇高的韩信,自然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段被司马迁、班固载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4/356853.html
以上是关于历史-宽容大度不但利人且利己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历史-宽容大度不但利人且利己;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10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