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透视原理-“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源流与发展—齐愍

  • 佛学常识-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0-19 09:0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透视原理-“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源流与发展—齐愍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透视原理-“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源流与发展—齐愍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源流与发展—齐愍

在人类漫长而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典籍作为各式各样的度生之舟而系统存在。经过两千多年,距离众圣在人间亲自操舵的时代毕竟有了一些时日,所以这些前辈遗留下来的舟楫,内部云作机制是如何进行的,往往引起后来的探索者极大的解读兴趣。其中一个主要的解读角度,就是复原当时的止观实践过程,从这些过程的发展,来协调对于典籍目的、功能、结构、认识线索的综合认识,这一做法至今仍是佛教典籍修学的主流。当我们讨论唯识学理论施设和门径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提问:各种认识路线的提出,古人是以何种认知实践的系统来进行的?慈氏菩萨一脉对于人类乃至有情的精神现象和认知的综合分析,有所特重,并从中发展出若干主要的解读方式,而“显、形、表”隐喻系统,即为其中较为基础的一支解读方式。

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中,慈氏菩萨及诸古昔瑜伽师云:

云何五识身相应地。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何等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如是略说二种所依。谓色非色。眼是色余非色。眼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净色。无见有对。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彼所缘者。谓色。有见有对。此复多种。略说有三。谓显色形色表色。显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形色者。谓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谓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形色者。谓长短等积集差别。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如是一切显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又即此色复有三种。谓若好显色。若恶显色。若俱异显色。似色显现。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唯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刹那了别。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首先要从“有对”这个概念谈起。色“有见有对”的“有”,如果考虑到佛教里一系列关于“有”和“假名”的历史性叙述,甚至一切有部的立名,本身就很有意思,值得专题探讨,在本文亦涵盖全篇,所以先不进行节略分析。“有对”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解释成滞碍和对立两种意思的纪录。古人较为明确的意识到所谈论的还是内意识的影像,滞碍应该是指:如果不去讨论外境是否实有,也和想象有基本的区别,并不能明显的由想象来任意改变。如果引申这个意义,也可以理解为存在一些派生和联属内涵的意义。对立或者可以发展成能所对立或者人境对立之类的区分性感受,是判断过于强化的消极面,而积极面则是可以理解为意识活动“校准的依凭”。要论述这个有对究竟是怎么样的,论中启用“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

法称论师鼓励学生注其七论,并在考评写作时说:“结构层次和暗语所表明的要义没有表现出来,以词句实际宣说的义理表现出来了。”(《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 著 张建木 译)。一般来说,如果说一件事情或者一组分类有打比方的色彩,可以认为是一个比喻。如果比喻具有指导认知的涵义,则在现代语境里,可以称之为隐喻,以强调其隐含了对认知的指导作用。如果说这个指导作用已经成系统出现了,并在历史中不断有所发展,则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认知隐喻系统。“显、形、表”是否符合这些概念,又如何来体会呢?显形表作为瑜伽师地论中,所缘色“有见有对”的基本分类,首先有明确认识对象,使之易于理解的功能。

如果从此论中对于显色、形色、表色的分类,可以得到以下的综合印象:

① 显色

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

若色显了眼识所行。

光明等差别。

好显色。恶显色。俱异显色。似色显现。

②形色

长短方圆。粗细正不正高下色。

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

长短等积集差别。

③表色

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

谓即此(前文②)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

①显色“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这一组,如果按照已有标点的区分,可以粗略的分为“青黄赤白。光影明闇。云烟尘雾。”“空一显色。”两个部分,前者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大致的认为是在谈近代概念中的色彩三属性,也即“色彩具有的色相、明度、纯度三种性质。”: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在色彩的三种属性中。色相被用来区分颜色,根据光的不同波长,色彩具有红色、黄色或绿色等性质,这被称之为

知识分子看的佛教书

色相。黑白没有色相,为中性。根据物体的表面反射光的程度不同,色彩的明暗程度就会不同,这种色彩的明暗程度称为明度。在孟塞尔颜色系统中,黑色的绝对明度被定义为0(理想黑),而白色的绝对明度被定义为100(理想白);而相对明度就如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字黑被定义为5,纸白被定义为95;其他系列灰色则介于两者之间。纯度指的是色彩饱和程度,光波波长越单纯,色相纯度越高,相反,色相的纯度越低。色相的纯度显现在有彩色里。在孟塞尔颜色系统中,无纯度被设定为0,随着纯度的增加数值逐步增加。(百度百科:色彩三属性)”

关于可公度与不可公度共存这一事例,通常以直角边长为单位一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来表示,因为作为无理数和有理数不可公度,但同存在于一个三角形的边中并相互依存。在现代色彩学科中,色彩三属性通常统一在借助三维空间形式虚拟排列的色立体中便于认识。①叙述内部的潜在丰富内涵,有些已经可以使用这一系统进行表达,颜色模型理论可以较为顺利的统合类似白色没有色相这类问题,虽然我们通常的概念中,还是把白色作为一种和赤色等价的色彩来思考,即使白马非马的论调的提出,亦不及于白色是一个混合概念这个事情。这里就存在一个不同逻辑的共容问题,可公度性和不可公度性等起。所以如果教学上以辩红白来强化排他律,可以用一个红色的滤色片来作为反例提示说明,并以三棱镜提示之。滤色片只是过滤红色之外的其他光色,所以经过滤色片的红白物件,并不是增加了色彩,而是红色削弱了亮度,白色滤掉了其他光色,就红色来说,只能说存在色差和明度纯度变化,原本认为并不是同一色的两类物件,在这里存在可以模糊的地方,这提示了“类”和“排他律”的概念设置中公度问题。引申到个人认知上,即“好恶。俱异。似色”这一概念所进一步提示的,一些看似不可公度,甚至没有联系的内容,在实际应用中会因为需求和各种因素,而有所联系。

需求:了别、有见。主要目的在于确认存在,并在较为经济的认知领域来分析存在的差异,所以人并没有发展出既能望远,又能放大的双透镜或者多重透镜系统。显然在哲学上区分白色和其他色彩的逻辑阶位,就人的生存活动来说,区别意义不大,也不需要进行逻辑处理。但就“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意谓眼识无间过去识。”“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一切种子识。谓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来说,就有要在所缘在意识中的混合印象,分析出更多的内涵的需求。比如意识对图象的前置、传递、修整、判断、广泛联系、后续效应及其内部的深层因素及生成机制。为了在直观上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引入各种具体的分析手法。在对四千年前的摩亨佐·达罗遗址的发掘中,人们已经发现了不同禅坐姿态的人形印章,比如三首、蹲踞、注视鼻间等等,可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古人文明早期便已意识到对于分析既有不同的需求,也有不同的方式。如何把纠缠在视觉呈现上的心理因素分析出来,同时提高分析能力和稳定对心理因素的认知。一个通常的入手部分是从生理机制的结合点开始。比如视觉补偿和暂留机制。可以认为,从色相到光影,也具有认知隐喻的意义:

“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的时间,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立即消失,这种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则被称为“视觉暂留”。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眼睛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视觉惰性,即光象一旦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将会对这个光象的感觉维持一个有限的时间,这种生理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性。对于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视觉暂留时间约为0.05至0.2秒。(综合自百度百科“视觉暂留”)

“在白或灰色背景上放上一块颜色图形,注视一分钟时间,将图形撤走,背景就会出现原来颜色的补色图形,这一诱导出的补色图形多次出现,最终完全消失掉。明度也产生残象,若在灰背景上注视白色图形,过20分钟后,将眼睛的注视位置移到旁边的灰底上,视觉中就会出现该图形的暗色残象。若是换成黑色图形,就会出现明色残象。其原因是外在颜色刺激起视网膜某种对立色对的反应,由于视觉的疲劳,当刺激停止时,该对立色的另一种反应开始活跃,于是视觉中产生原来色的补色。(摘自网文《补色的视觉原理》)”

“当光线暗到一定程序时,人眼看不到光谱上的各种颜色,而只能看到明暗不同的无彩色层次。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如果把眼睛眯起来,挡住一部分进入眼睛的光线,物体的颜色特征会减弱,而明度变化却依旧存在。作画的人常把眼睛眯起来,排除颜色的细微变化,以便于判断对象明暗色调的整体层次。(摘自网文《补色的视觉原理》)”

这三段文摘,也对映了以视觉呈现为入手点的分析系统有三个基本工具背景:专注延时、所缘置换、视野调整。本文讨论的是具体路线的设置,不多涉及具体的技术路线,但相信具有相关经验的读者会较为容易的理解其中的内涵。在专注延时这一问题上,值得注意的是,外在所缘的视觉呈现、由其他感受比如触受激发的视觉呈现,内意识以取象为主的视觉呈现,很可能会有不同的延时效应,和所缘置换,视野调整的配合也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应该意识到,意识分析是有明确目的,在分析目的上去发展技术,如果不走这一路线,也可以不使用这类技术,并不会一定妨碍分析或者分析的指向,比如体认某种哲学原理的切身感受。

“明闇”其实是很具体的切身感受了,一般来说,认为明是好的,暗淡总是不大好,至少明析感的增强作为认识技术深入的个人体验,显然有相当的价值,比如在《层析笔记》中借助古简椟《恒先》的字释谈过一些“空一显色”的引申,但从哲学分析上,并不一定。换一句话说,人类白天活动,晚上睡眠,而活动的主要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就食”,无论是“色食”还是“识食”,看得比较清楚总是具有优势的倾向。反过来,晚上睡眠,总是希望把自己掩藏得好一点,免得自身成为“食物”。楞严经中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在“明闇”显色的延展上,可以看到能所分别的提示。佛说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云:“于诸色中,闇之与明平等依止。”,在这个意义上,容易有一定的体会。

“因明立所”,到了“云、烟、尘、雾”已经很接近形色,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关于蕴支的描述,比如“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虽然在所相上“求诸法决定相”,已经被龙树菩萨在《中论》的开篇就批评过。但不寻求决定相,而只分析一个大致概念,还是能够做到的。在一个较为简单的二维错觉图(两个人侧面轮廓和曲线饮料杯)的显示里,当注意周边情况时,形成相对的二人侧面形象,而注意中间部分时,形成曲线饮料杯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比较简单,可以反复校验,比如注意的区域,“形像”概念的形成,概念的互斥,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平面上,如果能对这些有所体会,则运动中的涌流,也相对有体会的门径。当然,如果涉及到预置概念,也就是在分析判断之前,就已经有一些内存驻留的简化机制的,也许在形和表的概念中涉及更为合适。

虽然说显、形、表的绝对区分是个需求和功能互相制约的逻辑问题,也许适当区分并保持联系性的概念更为实际,但明确区分形显在古人看来仍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华严澄观疏主论“拣形显”云:“显色明相。相显著故。又形色是假。显色是实。实色即空。例假形色亦即空矣 (《华严法界玄镜卷上》)。”,这是会空之论,此中的假实等义的导向于通常的有所不同,显然颇受空假中三观的影响。笔者较少涉及空义,对于《华严法界玄镜》的形显分析系统,觉得有必要反复体会,当然,这也意味着笔者体会确实不深,对于空义的分析在本文中还是涉及有限的。但就观感而言,其实笔者觉得形色是在显形表中最“实”,也即最具实体感的,说“显色是实”,也许是取意彼有“细节”,在设立两重以上的逻辑判断的情况下,两重都有存在感,也许显得更有真实程度,因为心理上的“有对”“支点”更多一些。以下所谈的形色及其引申意义,仍然是就分析系统的认知延展而言,对于哲学上的价值取向,希望读者自行阅读相关的空义著作。

接下来要谈的是形色。形色论长短方圆,论分别相,论积集差别,是三个所区隔的联系主题,我理解为,起码有造型、透视、涉身感受三个部分。同一平面的绘画,如果加装边框,覆以玻璃,能给人以受约束的空间境象的真实感。同样的造型的物件和建筑物,因为体量的差异,给人的感受和印象更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在造型艺术和建筑科学较为充分发展的现代社会,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分析,比如引用一段建筑心理学的内容:“空间的形状基本取决于其平面。平面规整的,像正方形、正六角形、正八角形、圆形,令人感到形体明确、肯定,并有一种向心感或放射感,安稳而无方向性。这类空间适于表达严肃、隆重等气氛,在空间序列中有停顿或结束的感觉,其上部覆盖形式可以是平的、球面穹隆的、角锥或圆锥体的等等。矩形平面的空间,横向的有展示、迎接的感觉,纵向的一般具有导向性,其上部覆盖形式可以是平的,三角形的或拱形的。半圆形平面的空间有围抱感,用在空间序列中有束的感觉。三角形平面较罕见,会造成透视错觉。还有不规整的形状,任意的曲面、螺旋形或比较复杂的矩形组合,则令人感到自然、活泼、无拘无束,也许会有向某方向运动或延伸的感觉(视形状而定)。空间的大小、高矮也有不同的心理效应:大,气魄、自由、舒展、开朗;过大则空旷,令人产生自身的渺小、孤独感。小,亲切、围护感强、富于私密性;过小则局促、憋闷。高,崇高、隆重、神圣、向上升腾;过高则与过大毛病近似,甚至令人有恐怖感。低,尺底宜人、舒适、安全;过低则有压迫感。”(《建筑空间艺术心理》)

涉身感受,“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所谓。作意触受想思。及余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因为笔记中已经举过较多的例子,比如《正法念处经》论形色的表徵作用,比如法印和尚空海的著作《“声”“字”实相义》,本文已经尽量约束谈论色识和意识互动之外的多通道性内容。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一旦涉及到形色,不可能不和意触乃至自身感受联系,比如逃离、压迫、融入、适应、区隔等等。《建筑空间艺术心理》的这一节,言外之意,两个部分,涉身感受和透视。涉身感受是在拟触,而拟触自然还涉及到与内触之间的协调,这就是外在秩序与内在秩序之间的协调或冲突。②形色的“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长短等积集差别。”是两句非常近似的话,我将其中的一部分理解为“秩序感”,其实这已经是形中之表,却是需要先拿出来解读的,在解读之前,要看一个关于策略运行的例子:

“实验共招募36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志愿者参加,分成12组,让大学生们对着电脑做 “石头剪刀布”游戏,在线进行为期300轮的两两随机配对的“石头剪刀布”博弈。这项研究旨在揭示“石头剪刀布”中的宏观周期现象与微观行为基础。研究发现,在宏观尺度下,对于不同激励参数,社会系统普遍存在持续的周期循环现象;而在微观层面,个体行为则存在一种隐藏的模式:在一定情况下,赢了会更多选择保留刚刚获胜的策略,输则更多按照“石头剪刀布”的名称顺序变动,而平的则按照“石头布剪刀”这样的反方向顺序变动。(“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该项策略实验相关新闻)

在《笔记》中对于序列和跳跃,都做过一定尺度的讨论。在形色上这一问题更为具象。“建筑是凝固的旋律”是一个通常的说法,如果把这个策略的总结修改成适用于形式对立的规则,很容易解释具体感受的生起原理,压迫感过大了,按照获得得外在秩序进行;压迫感轻微具有辅助暗示的,按照内在秩序进行;很小心的进行平衡维护的,则可能出现创新的内容,但其实,这似乎已经是“明闇”的具象化和重新组织了。如果无意于讨论具体的技巧,在本文中讨论这些因素的基础考虑是路线设置,为了方便起见,同时需要把这些析出的因素都排除掉,至少在笔记中都多多少少的谈到了。在这里如果留一个最单纯的可分析因素作为起点,通常留下的样例是透视。无论是透视概念的基础原理设置,或者一些造型上设立多个消失点的感受效应和将消失点投入“明闇”的具体技巧,都可能非常令人感兴趣。透视学的研究和经验,会对于内意识的分析有较明显的改善,但就内意识而言,关心的是由回忆和期望构成的现在进行状态,其实通常使用调整工具也不是空间透视,而是时间透视,这在《笔记》中有相当篇幅了。透视是属于形,但在表中,却具有重要的运作地位,“谓即此(前文②)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变异生。是名表色。”举在一个片段上的时间透视的例子:

******以下引用*************以下引用*******

“我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恨我的父亲。”玛格丽特靠近他说,“但是你应该了解,他对你做的一切,我什么都不知道。请……我求求你,请相信这一点。别恨我。我太爱你了。”

杰米冷漠地看着她。“这是你的事,不是吗?”

“请不要用这样的眼光看我。你也爱我……”

他什么都不听。他又想起了那次在帕尔迪斯潘几乎送命的可怕的旅行……想起了在河滩上搬砾石累得要倒下……想起了最后奇迹般地发现了钻石……想起了当他把钻石交给范德默韦时,听到他说:“你误解我了,孩子。我不需要任何合伙人。你是为我工作的……我给你二十四个小时,你得给我滚出这个城镇。”又想起了惨无人道的殴打。他仿佛再次闻到了秃鹰的臭味,感到它们的利齿在撕下他的肌肉……

好像来自千里之外,他隐约听到玛格丽特的声音:“你不记得了吗?我……属于……你……我爱你。”

他从回忆中惊醒过来。打量着她。爱情。对这个词的意思,他不再有任何想法,范德默韦已经把他的所有感情都付之一炬,除了仇恨。他靠复仇之火生活着。这是他的万应灵药,他的生活宗旨。当他和鲨鱼搏斗,通过礁石时,当他爬过纳米比沙漠钻石地的雷区时,是复仇烈火使他要继续活下去。诗人们写过爱情,歌手们唱过它,也许爱情是有的,也许它是存在的。但是爱情是为其他男人准备的,不是为杰米·麦格雷戈准备的。(《谋略大师》西德尼·谢尔顿著 吴妙发,傅绪昆,李划译)

******以上引用*************以上引用*******

《谋略大师》与这一段有关的一组记忆,曾在笔记中有所提及,现在所涉及的这一组,则是在一个较强烈冲突中,由回忆和愿望构成的意识架构,具有充分的刚体特点,现在让我们回到本篇开头《瑜伽

佛教中堂拜凳知识

师地论卷第一·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所引用段落的最后部分,并在其中一行修改标点。

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

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唯了别自相。

唯了别现在。

唯一刹那了别。

复有二业,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

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如果说段落中的现在,是一个综合印象的话,还比较好解释,比如范德默韦既是玛格丽特,也是老所罗门的叠加,杰米的自身概念,也综合了过去回忆的印迹。如果一定要说现在就是时间流中的一片,那么唯一了别的能动过程,和意识的综合印象有联系性,比如说“随意识转”,“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执受所依。异熟所摄”,“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换一句话说,“ eternity in an hour(永恒在一小时里,布莱克诗)”。考虑到人类在四十年前才开始研究“分布滞后模型”,这个成果要实时用到心理分析还早呢,其他留待读者自行解读吧。

关于希望和后有与表色的例子,在《笔记》中举过脂评本红楼梦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贾雨村微时为甄士隐之婢女顾盼而“自雄”的心理过程,对于范文就不再多解释了,这是一套自我感受的维系和增益结构。虽然这个时间透视的回忆层简单,最多涉及一些其他清以前小说戏剧诸如西厢记的影响,但因为是两个角色的眼神交流,显然后有更为复杂。在一般的处理中,我们只能将这类事件解释成逻辑上的“会错意”,并用普通的逻辑进行校正,“你想多了”。。。但实际情况往往要复杂得多,所以承认这里存在各种复合的因素,介绍一些基本的概念,也许更有认知上的意义。

透视这种概念,其实到了眼神交流为界,之后就称不上表色了,因为无明确表示,尤其是一些成套成系统的充满了暗示的认识系统教育,只能说这种教授具有强烈的认知指导意义,但有待于接受者慢慢的明确,但仍然在意识上会生效,属于“内隐觉察”的范畴。“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如前述各种表色的相关特点可知,信息和概念的传递不一定通过语言系统,“业用为依”,至于具体的

佛教基础知识术语

情况,只能是一事一议。比如这里的“生效”,不一定是如前“秩序感”部分,按照内外秩序中的某一部分进行,而可能具有诸如消解性的指导因素,诸如笔记中所言“反向能动元”。

虽然透视和表色紧密联系,但不能说表色都是透视的内容,但“取舍屈伸。行住坐卧。如是等色。”,很难说没有情感色彩的说在“关注物件的运动”,关注的其实还主要就是人。人的行动举止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性获得,在历史以来作为内心外显的一个主要分析要点。但首先应该区分的是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感受,近而是人际距离的判断,这是近于形色的透视,而外化的表色和这些有基本的要素关系。之后才谈得到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谈到由肢体表达情绪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很多惯用动作的含义。诸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当事人以此等肢体活动表达情绪,别人也可由之辩识出当事人用其肢体所表达的心境。(百度“肢体语言”)”这是近于人的自然属性的。“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礼记·曲礼》”,这里就有依社会属性自我归类的外化,乃至对于自然属性的抑制过程,同时当然也是人与人的互动。在戏剧理论中,诸如南亚味论派,将互动表色综合为味,“味产生于情,情融于味中,情转发成味,使人们能够以味而知情。”,而哲学家则试图从中进行超越:“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车,以四时为马,以阴阳为御,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 《文子》”。

《佛说无崖际总持法门经》云:“世尊,一切诸法岂有终始根原名字相貌可得而言说不?于诸菩萨诸禅定法在所入处,言辞自在所问能答,有所准望辞无谬误不见准望,亦化众生得如是法,一切辩才无不成就得总持者,所谓得无崖际。因斯总持得无崖际微妙之辩,普持一切诸佛所说,得无崖际总持之门。普持法界悉知入处,究竟了达微妙法性,明解诸入,明入五道,明于四谛,明入缘起诸法,明解众生所习,明解无明诸法,明入无性,明解见有我想,明解入无我想,明解入空性,明解入不空性,明解入于表识,明解入无表识,明入于愿,明入于无愿,明于吾我,明于无吾我,明于所依仰,明于无所依仰,明于有所起,明于无所起,在在处处一切言辞。”从显形表系统中,既可以观察个体的流动,也可以透视社会和历史的缘起。

“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特点在于分析“所见”的多角度上,观察能相在此上的滞着和交互,但不一定要放置在某一特定心理频率或特定心理状态下,以标准演示物进行;观察日常生活和内心涌流,阅读文献资料和分析语言材料,都有一定的途径。而就特定交互语言分析而言,一些以分析细微心理活动为主要内容、需要放置在较极端心理冲突条件下读取其势流的状态,往往会为维持这些周边条件而掩盖分析的细节,转而以训练“接口令”为因循流程。“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分析并不要求迅速的获得答案,以持续稳定、不扭曲的持续分析过程为好。这一系统区分透视各种摄动影响是其优势,但需要使用人类的各种研究成果作为辅助。而相对需要更进一步建设性的因素是,在分析同一层面的不同的量的影响时,仍然需要努力补充直观的各种分析经验,而就价值判断而言,亦需要从各种历史性的尺度判读上综合体认。所以在《笔记》序言里说:“显、形、表”隐喻是“层”的一面,而“散动”“分量”学说,则是“析”的一面,依语与义层析无尽,复以历史学的观念连贯体认。

“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就笔者个人而言,觉得可以转换在语言系统并用于阅读,但这是另一个问题。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系统认识方式,所以在《笔记》之后再写一个简单的介绍,也是有这些考虑的因素。

原文出处:http://www.fjnet.com/fjlw/201502/t20150205_227966.htm

以上是关于透视原理-“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源流与发展—齐愍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透视原理-“显、形、表”认知隐喻系统的源流与发展—齐愍;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changs/6653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